武汉武昌烟草:一纸邮情系舰魂 ——三套纪念封里的爱国印记

武汉武昌烟草:一纸邮情系舰魂 ——三套纪念封里的爱国印记

来源:鲁网 2025-08-07 16: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3日,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中山舰博物馆是首批国家级抗战设施,这艘历经沧桑的功勋战舰见证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海军发展,是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英勇抗敌的象征。

在武昌黄鹤楼下,有一位特别的零售户,他与中山舰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情缘”。店主谢邦纯——一位戴着老花镜、总爱在闲暇时翻看泛黄邮册的老人,曾是湖北船厂的一名员工,也是湖北船厂参与中山舰修复工程的亲历者。

(中山舰“进场修复纪念封”之一)

情由“舰”起  一往而深

1997年1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中山舰在长江金口水域成功实现整体打捞,这一重大文物保护工程获得国家文物部门正式批复。遵循“整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经严格遴选,具有丰富修复经验的湖北船厂被确定为船体修复工程的承担单位。

“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和同事们兴奋了一晚上没睡着。为庆祝中山舰进厂,厂里还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仍难掩激动之情。

谢邦纯几乎目睹了中山舰打捞及修复的全过程。经过复杂的修复工作,锈迹斑斑的舰体终于恢复到1938年沉没前的原貌,

“中山舰的修复不是简单的文物修复和保护,我们修复的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铸就的民族记忆,更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记忆与传承。”老人声音有些哽咽,在他湿润的眼眸中,仿佛倒映着那艘永不沉没的精神之舰。

(中山舰“修复开工纪念封”)

邮情载史  记忆“封”存

谢邦纯家的储藏柜里,整齐码放着一本本泛黄的邮册。经营之余,这位两鬓斑白的老者总会小心翼翼地取出这些珍藏,指尖轻轻摩挲微微卷边的邮纸。

“我这个年纪了,也算是个老邮痴呢!”他总爱这样打趣自己。当时他还真为中山舰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情。

修复工作开始后,谢邦纯看着正在修复中的中山舰,一个念头突然划过他的心头:虽不能亲手修复这艘功勋舰,或许能用另一种方式留住这段历史。

作为船厂集邮协会的会长,谢邦纯当即召集协会会员商议,大家一致决定要为中山舰设计一套“特别”的纪念封。

“那时,厂里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来做设计,纪念封的图案和版式改了一版又一版。”边说谢邦纯边抚摸着邮册里保存完好的那套中山舰纪念封。

经过会员们数十个日夜的精心打磨,三套承载着特殊意义的纪念封终于定版,其中包括三枚“进厂修复封”、一枚“修复开工纪念封”、一枚“修复竣工纪念封”。这套纪念封有的随信件漂洋过海至大洋彼岸,有的被港澳台同胞收藏,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特殊纽带。

(中山舰“进场修复纪念封”之一)

(中山舰“修复竣工纪念封”)

每当回忆起这段终生难忘的时光,谢邦纯都激动不已,感慨良多。现在他因身体原因,出门很少,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老人心底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9月初能与家人们再去一次中山舰博物馆,向后辈们讲述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谢邦纯老人珍藏的每一枚纪念封,都在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化作红色基因融入我们的血脉。中山舰博物馆里陈列的不仅是钢铁之躯,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挺起的脊梁。(杨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