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一事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一块儿童手表并不值得花费如此人力物力寻找,此举并不体恤一线环卫工人。对此,大同市城管局回应称,“此前也有过帮市民寻找失物的先例,此次并非特殊个例。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诚然,公共服务部门对民众诉求的高度重视值得肯定。中国青年报发文表示,公共服务部门没有仅以市场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去否定失主的需求,维护了服务初衷的平等性。但公共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使用必须考虑效率与公平,部分网友的核心质疑也体现了对公共资源分配的自然关切。
此外,本次事件也反映出对劳动者权益应有的关照。正如文章中所说,当需要环卫工人直面脏污与极端环境时,必须将他们的健康与尊严置于首位。这意味着严格执行高温作业规定,配齐专业防护装备,实行科学轮换与强制休息,确保津贴补偿及时足额,更重要的是尊重其劳动意愿——特殊任务应是自愿或充分知情下的选择。
14日下午,大同市城管局再次回应称,此次事件对工作有促进作用,坦诚接受老百姓的批评,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环卫公司将拿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目前正在落实资金来源、制定奖励规则,将给予此次事件涉及的两名环卫工人奖励,同时奖励工作将会常态化。
公共服务需要温度,让市民在无助时感受到城市的暖意;公共服务也需要刻度,让每一份善意释放得明明白白。正如人民网评论文章所言,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既包括被服务的游客,也包括一线劳动者。因此,在守护民生温度与提升公共服务效能间找到平衡点,在善意与理性间找到支点,才能让暖心故事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注脚,而非争议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