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7月1日—9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建筑学院“红凝土先锋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西省龙南市关西镇,开展以“溯客家文脉,铸思政新魂,共赴时代新程”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团队将客家围屋转化为立体思政课堂,通过“学、讲、研、践”四维行动,在丈量历史与对话现实中锤炼青年担当。
学:探寻客家围屋,追溯迁徙记忆
在赣南大地上,清代道光年间建成的关西新围以其巍峨的夯土高墙矗立至今。在关西镇副镇长蔡梅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探访了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与西昌围、小花洲遗址,共同构成解读客家千年迁徙史与精神世界的关键载体。她指出关西新围和西昌围建筑布局精妙,三重墙体环环相扣,枪眼、望台、重门等防御体系完备,围屋大门设计尤为复杂,形成多重门禁的“里三层外三层”格局。同时,围屋内部功能设计巧妙,并建有戏台满足文化娱乐需求。小花洲遗址,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遗址,见证了客家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蔡梅阐释道,作为客家围屋的杰出代表与文化象征,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承载着客家人从异乡到故土的深沉情感,如今已成为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引领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文化传承的真谛。
讲:围屋里的“思政课”,共话文化传承
在深入了解客家文化过程中,实践团聚焦文化传承核心议题,重点访谈了围屋建造者徐名钧第六代直系亲属及其他九户不同代际居民,并会同关西镇副镇长蔡梅及廖主任进行了专题研讨,共同直面围屋文化活态传承的现实挑战与应对之策。
老一辈深情守护:老一代居民详细讲述了家族世代相传的添丁庆典、祠堂祭祖、谢恩宴席等核心仪式的完整流程、相关禁忌及深层文化内涵。他们强调这些仪式是维系宗族凝聚力和家风教化的重要纽带,访谈中流露出对围屋深厚的家族情感和守护责任。
中青年坦陈困境:中青年居民回顾了围屋社区过去邻里互助(如农具共享)、公共空间活动等生活模式并带领团队感受传统非遗。一个普遍且突出的声音是:年轻一代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者,普遍选择外出求学或就业,对参与传统仪式、学习传统技艺兴趣不高,导致文化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
这堂特别的“思政课”深刻揭示:守护客家文化瑰宝,亟需激发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与担当,在创新中实现薪火相传。
研:深研文脉,剖析精神之核
基于前期认知与问题聚焦,实践团队展开深度调研,系统解码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团队实地探访龙南市博物馆,通过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系统梳理客家先民千年迁徙的壮阔历程、独特民俗的形成脉络,以及“坚韧开拓、崇文重教”精神特质的世代传承;深入烟园围,聚焦其承载的红色革命历史,解码客家人精神在峥嵘岁月中的具体贡献与时代光辉;走进“客家城”,剖析其在活态保护与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案例,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路径。
践:知行合一,点燃文脉星火
成员们运用全站仪等设备对围屋进行了精准勘测,随后深入“围屋营造技艺展示馆”学习。这一“从形到神”的探访过程,将古老的建筑智慧转化为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教育课。“测绘+观摩”的实践,是一堂融合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思政课。它让青年学子在“数据线与榫卯间”,读懂先民应对自然的智慧、守护家园的决心与寄托美好的信仰,深刻认识到“守护文化根脉、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使命。围屋的每一块砖石、每一道刻痕,都在无声地引导青年探寻文化自信的源泉与创新发展的路径,激发他们成为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推动者。
此行点燃了青年心中的“文脉星火”,深刻体悟文化传承关乎民族精神命脉,守护这份遗产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激发青年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与“民族复兴伟业的薪火传人”,正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赋予的核心使命。(图片由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