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六安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更在国家建设时期锻造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2025年7月2日至5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师生一行16人踏上六安这片红色沃土,在革命纪念馆中追寻红色足迹,在“人间天河”畔感悟奋斗伟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红色寻根
朝阳初绽,实践团首站走进六安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展馆内,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家书、复原的战场场景,无声诉说着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的壮烈史诗。“十万英烈铸丰碑”,讲解员动情讲述许继慎、徐向前、徐海东、皮定钧等革命先辈的事迹时,师生们屏息凝神。陈列区里,泛黄的入党申请书边角微卷,纸面褶皱间留存着战火中仓促书写的痕迹,墨水勾勒的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言,虽历经岁月晕染仍力透纸背;一旁的磨损冲锋号斜靠展台,铜质表面密布的划痕里,依稀能辨当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的硝烟印记。
团队转赴苏家埠战役陈列馆。馆内,战役史料与文物有序铺陈,无声回溯往昔烽火。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此以“围点打援”战术歼敌3万余人,创造了红军战史上的经典范例。透过战术沙盘和战场复原图,师生们仿佛听见了当年的冲锋号角。“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带队教师指出,“这正是大别山精神在军事斗争中的生动体现。”成员们在参观中,从史料细节里体会革命先辈的热血担当,红色精神认知在历史场景的沉浸中悄然深化。
天河问道
经过了革命文化的熏陶,实践团又将目光投向和平年代的“新战场”——淠史杭工程。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展览馆和图片室内一幅幅老照片震撼人心。实践团成员们聚精会神,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思绪回到了那个火红的激情燃烧岁月。20世纪50年代末,江淮儿女胼手胝足,肩挑手抬,劈山引水,用简陋工具打通淠河、史河、杭埠河流,奋战14年凿出“人间天河”,造就了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听完讲解后,实践团成员还同淠河总干渠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沈承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于淠史杭工程的科技发展史,沈科长如数家珍,他动情地告诉学子们:“从竹笼挡水到智能调度,淠史杭的科技迭代从未停止。但不变的,是一代代建设者‘誓把山河重安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豪情。”学生们对淠史杭工程有了一定的认知,为后续调研筑牢知识根基。
为深入感悟淠史杭精神的磅礴伟力,实践团专程来到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横排头村,沉浸式探访淠史杭水利工程展览馆。这座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展馆,以亲水、苦水、治水、乐水四个主题篇章,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斑驳的施工器具、真实的影像资料和生动的场景复原,全景式再现了这项伟大工程从蓝图到现实的壮阔历程。展柜中陈列的一件件简陋工具,无声诉说着建设者的智慧与坚韧——专克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破解“麻僵土”难题的劈土法、提高运输效率的“倒拉器”,还有那些凝聚民间智慧的渠道量方、运土器等土法发明,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创新光芒。在泛黄的老照片前,师生们久久驻足。照片中,黄昌栋、许芳华、邓传英、黄仁芳、刘美三、冯克山......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在皖西大地上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每一寸渠道都浸透着汗水,每一处工程都镌刻着信仰。同学们对传承淠史杭精神的意义不知不觉中已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
当思绪从历史的沉浸中回到现实,实践团每一位成员都很清楚,接下来的调研之路,有两件事是必做题,一是实地参观,了解工程魅力,二是实地采访,聆听和记录当年建设者沉淀的记忆。
实践团选择了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的横排头枢纽工程作为参观学习的目的地。该工程既是淠史杭灌区淠河灌区渠首,也是淠河流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控制工程。艳阳高照下的横排头,夏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站在淠河总干渠的起点,师生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不已——碧波万顷的水库如翡翠镶嵌大地之上,进水闸、冲沙闸、溢流闸巍然矗立,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在阳光下划出银色的弧线。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横排头管理处薛中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逐一参观了管理处的建筑物,了解各项水利设施的功能。学子们眼界大开,对焕然一新的工程启闭机房及现代化中控室印象尤其深刻。薛主任说:“近年来,横排头枢纽工程数字化改造不断加快,灌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他特意安排了信息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演示横排头渠首枢纽数字孪生平台。只见大屏幕上数据和图像不断闪烁,一幅幅防洪抗旱灌溉的科技图景生动地呈现出来。学子们对创新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生们意犹未尽,又同横排头管理处的三位领导一起召开了座谈会。同学们好奇地询问着关于工程建设、维护和现代化升级的各种问题,管理处同志均一一给与回答。管理处负责人李胜主任希望青年学子,不忘前辈们的辛劳付出,努力传承弘扬战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切实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淠史杭精神的宣传多做贡献。
横排头渠首实地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接着紧锣密鼓地开启当年的建设者寻访之行。由于淠史杭工程开建于1958年,距今已有67年之久,当年建设者现今大多老去凋零,在世者已是耄耋之年,大多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记忆消退,难以接受口述史采访。几经打听,实践团找到了四位能接受采访的淠史杭工程老建设者。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崔如森老人的家里,听他讲述当年的建设故事。“我是1939年出生的,今年86岁。横排头渠首工程动工之前,我在家里种庄稼。1958年8月工程开工后,我就很快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堤挖河。”老人带着浓厚六安口音,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缓缓讲述。说到兴起,布满皱纹的手不自觉比划,字句虽稍显生涩,提及淠史杭工程时,饱经沧桑的眼中却瞬间亮起光:“那时候没先进设备,全靠人力喊号子挖渠筑坝,人多心齐,就盼引水浇田、百姓过好日子!”“横排头渠首工程完工后,我就留在横排头管理处保卫股。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1992年退休。我是生为横排头人,死为横排头魂。”老人的话语生动还原出工程建设者们“以横排头为家”的热血岁月。老人脚上有一道伤疤,正是当年工程建设时不小心被石头砸伤留下的痕迹,这是淠史杭工程建设历程的鲜活见证,让团队触摸到历史的真实温度,体会到“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淠史杭精神内核。采访时,老人翻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以及众多荣誉证书。“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干。”老人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淠史杭工程不仅是水利奇迹,更是共产党员用奋斗铸就的精神丰碑。
实践团在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横排头村寻访到王烈聪老人,并对他进行口述史采访,挖掘当年的历史记忆。老人家出生于1936年,今年已是89岁高龄,听力下降严重,表达颇为费力,不过当说起淠史杭往事的时候,仍精神矍铄,铿锵有力。“我是1958年8月上工程的,参加横排头工程,又参加佛子岭水库到磨子潭水库中间一段公路的修建。当时我们老家70%的劳力都上了淠史杭工程,很多妇女也参加了。主要的工具就是扁担、箩筐、锄头、铁锹,主要靠的是人力,也使用一些牛力拉土方。”“一开始时候,有不少人在心理都嘀咕工程量太大了,难以成功,但是到了1965年通水后,所有人对中国共产党都佩服得不得了。没有中国共产党,是不会有这个工程的。你看看,我们今天从这个工程中受益多大,吃的水、用的水,都是淠史杭工程提供的。”采访过程中,王老的儿子王贻峰在其间不时起到翻译、传话的作用,如今在横排头村委工作的他也表示:“父辈们经常提起当年他们建设淠史杭的故事,那一代人真的太了不起了,他们身上那股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跟党走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自己。”
几经辗转,实践团来到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金公庙村,寻访到两位参加淠史杭工程建设的老民工。云正谷老人,1943年出生,于淠史杭工程开工的第二年参加工程建设,一干就是三年。据老人家讲述,当时在工地上,他是年龄最小的民工,不到17岁,一开始上工的时候,年长的壮劳力照顾他,上坡时候,让他在前面拉运土车,壮劳力则在后面推。但几个月后,他就和壮劳力一样,也在后面推。“那个时候,一年到头都在工地上干,中间不回家,有时候连春节过年都不放假......小雨大干,大雨小干,无风无雨拼命干。”说起当年齐心协力、不畏艰难的劳动情景,老人家动情不已。脚踝上留下的多处伤疤也见证着当年民工们的顽强拼搏精神。
李本凯老人是本次实践团采访到的最后一位老民工,他和云正谷老人也是同乡。老人家出生于1940年,1958年冬至时候上工。说起当年在工地上劳动的场景,老人家娓娓道来:“那时候,我身体好,力气大。到了工地后,很快成为‘火箭队’中的一员。‘火箭队’是工地上劳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比别的队伍多得多。”“当时在工地上我和劳动模范刘美三相识,我们都用他发明的劈土法挖黄僵土。干活的时候,吹着劳动号子,互相比拼谁干得多。我也干了整整三年,回家后继续从事农业劳动。”
这些老民工们可能从来没想过,在他们古稀之年,竟会有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好奇他们的过往,向其询问几十年前的劳动经历。老人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眼光中不时泛着泪花。看着当年工地上的壮劳力如今一个个已行动不便,实践队成员每个人都意识到留下这份宝贵劳动记忆的重要意义。
薪火相传
4天行程里,实践团参观红色场馆、水利工程,寻访老建设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实践团成员中,有人在笔记中记录:“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源于革命文物的震撼,数字平台数据跳动的启发,更来自老建设者讲述的触动,”
从革命旧址的历史回溯,到现代水利工程的科技展望,巢湖学院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观察对话历史,在红色精神传承与时代实践的交织中,完成对大别山精神、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的深度解码。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青年与时代的呼应。它让红色精神的传承,从“铭记历史”延伸到“创造未来”,从“感悟初心”拓展到“践行使命”。
实践结束后,成员们有了新行动。有人计划用专业知识为老区红色场馆设计数字化展陈,让更多人看见革命故事;有人想深入乡村调研灌溉需求,把论文写在农田沟渠间;有人开始整理建设者口述史,让淠史杭精神在文字里延续。这些细碎的行动,正是红色精神扎根青春的模样。
当青年把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领悟,转化为扎根基层的脚步、服务社会的热忱、科技创新的尝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便不再是口号,红色精神的传承,也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具体力量。以青春之我,传承红色之火,这是巢湖学院实践团走过六安后的答案,也是所有青年奔赴远方的方向。(石庆海 周琴璐 李欣妍 董筱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