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说】外媒:危机级赤字或成美国政府“默认模式” 华尔街警告美财政滑向深渊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大而美”法案,尽管从华尔街到华盛顿多次警告该法案将加剧财政风险,但美政客仍强行推进立法进程。美媒指出,此举正将美国推向更危险的财政深渊。

【世界说】外媒:危机级赤字或成美国政府“默认模式” 华尔街警告美财政滑向深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7 16: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7月7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税收与支出法案》(即“大而美”法案),尽管从华尔街到华盛顿多次警告该法案将加剧财政风险,但美政客仍强行推进立法进程。《华尔街日报》指出,此举正将美国推向更危险的财政深渊。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该法案延长了多项减税政策并打破原有财政假设。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此前假设政府支出为临时性增加且减税措施将按期终止,但新法案的实际执行可能低估了其对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的影响。

CBO的估算显示,这项法案将在十年内使美国增加3.4万亿美元的债务。更严峻的是,美国财政部基于当前支出无限期持续的假设做出预测称,债务与GDP比率将在2050年突破200%,2100年更可能达到535%,远超CBO约145%的预测值。

路透社报道截图

美国财政已面临多重压力。在特朗普政府推动减税政策后,联邦预算赤字已逼近2万亿美元。高利率与债券市场动荡导致3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20年高位,美元创下了1973年以来最大的上半年跌幅。许多投资者认为“财政挥霍”已成为美国政策制定的固有特征,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创始人比尔·格罗斯将美政府比作“拥有无限额度信用卡的青少年”,“还款到期”则将表现为美元走弱和利率上升。

特朗普政府及其支持者试图通过自有预算模型构建乐观图景,声称减税将加速经济增长,叠加新增关税与大幅削减医疗补助等社会福利支出,能够夯实国家财政基础,但这一观点遭到广泛质疑。经济学家、投资者和政客纷纷发出警告称,美国不断攀升的债务负担将殃及后代。当前赤字占经济的比例已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的水平,而美国正在无紧急状况下大举借债。

哈佛大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罗格夫指出,美国在真正需要大规模借贷时几乎无回旋余地,市场能否容忍危机中的高负债仍存疑。据债券评级机构穆迪预测,到2035年美国赤字占GDP比例将接近9%,公共债务将超过GDP的130%,刷新1946年的历史纪录。摩根大通固定收益主管普里亚·米斯拉表示,除短期国债外,赤字问题已成为所有购买美债的投资者最核心的考量因素。

美国国内担忧“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将进一步加剧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风险。(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蔡艨)

即便无新增减税政策,CBO预计联邦债务仍将从29万亿美元增至2034年的50万亿美元。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警告,若持续当前路径,将引发债券市场崩盘、经济萎缩或通胀失控。法案推进过程中,共和党内部分歧明显,今年6月,38名共和党众议员联名反对参议院版本立法,认为其“推高借贷成本、阻碍美国人所需要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参议院版本的法案还是以“一票之差”获得通过,该版本在未来10年将比众议院版本多增加1万亿美元的赤字,这远超部分共和党人的可容忍范围。

美国财政失衡源于经济衰退、联邦援助扩张等多重因素。罗格夫始终认为,高债务水平会拖累经济增长。2012年,他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自1800年以来,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债务水平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90%时,经济增长水平会显著降低。

路透社类比了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认为美国虽可通过美元贬值和通胀稀释债务,但新预算大幅增加了类似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只是以更缓慢的速度展开。若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高企,财政部或被迫缩短债务期限,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威胁美国财政健康。正如罗格夫所言:“美国留给自己的应急空间已非常有限。”这场财政豪赌的后果,或将由下一代承担。

(编译:马芮 编辑:高琳琳 韩鹤)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