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实现超快高保真度中性原子态探测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7-03 08: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光纤微腔—中性原子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示意图。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6月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教授郭光灿团队在中性原子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成员李传锋、王健研究组利用光纤微腔与中性原子的普塞尔(Purcell)区域耦合,实现了超快高保真度的原子态读出,其速度和保真度均创造公开报道最高纪录。该成果论文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中性原子因出色的可扩展性、成熟的门操作和光学波段接口,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平台。然而,态读出和态制备消耗了中性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网络协议的大多数时间。因此,提升读出速度与保真度对降低时间和物理资源消耗至关重要。由于受限于浅势阱深度、低光子散射率及探测效率,自由空间原子的态读取时长最短为百微秒量级。即使已有研究利用强耦合光学腔提高光子收集效率,原子态的读出仍需至少几微秒。

针对这个问题,研究组利用工作在普塞尔区域的光纤微腔—中性原子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在提高光子收集效率的同时,极大增强了原子的光子辐射速率。该系统的协同因子达到4.7,原子的自发辐射速率提升了约10倍,展现出作为高性能中性原子—光子量子接口和量子网络节点的潜能。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利用对闭循环跃迁的强共振驱动,结合低动量转移的激发策略,将腔内读出光子的探测计数率提升至18M/s。凭借极高的荧光亮度,他们在200纳秒的时间窗口内实现了保真度达99.1%的原子态读出,并在9微秒的时间窗口内把保真度提升到了99.985%,两项指标均创造公开报道最高纪录。同时,在态读出过程中丢失原子的概率始终低于3‰,展现了无损探测的特性,可兼容需要线路中测量的量子纠错协议。该超快高保真读出技术首次使原子态读出速度超越光泵浦态制备速度。通过采用实时决定的方法,研究组还将原子态制备时间较传统光泵浦方法缩短4倍。因此,这一工作为理解多技术协同机制、优化量子协议性能等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认为,该成果实现了超快高保真度的原子态读出,对于减少量子计算中的时间和物理资源消耗,以及实现长程可扩展量子网络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吴长锋)

(责编:郝孟佳、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