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正式通车,让武陵山脉的褶皱里跃动起时代的脉搏。这条242公里的钢铁动脉,以350公里的时速重塑着西南交通的地理版图,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在喀斯特地貌中镌刻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建密码。
穿山越岭,以科技之刃破地质之困。在93%桥隧比的极限挑战下,渝厦高铁的每一寸延伸都是对自然与技术的双重征服。白马山隧道6288米的高瓦斯区段,犹如埋藏在地下的“火药桶”,建设者以“三维地震波探测”为“透视眼”,用智能通风系统编织安全网,让“虎口拔牙”的壮举成为现实;清水坪乌江大桥的双Y型单拱肋设计,如一张拉满的巨弓横跨天堑,将力学美学与工程智慧融为一体;石梁河双线特大桥以44层楼的高度傲立群峰,刷新国内高铁T构连续梁建设纪录。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是中国铁路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更是“科技报国”的生动实践。
站景交融,以文化之笔绘旅途新篇。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7座车站,是流动的文化展馆,更是巴渝大地的精神地标。重庆东站以“黄桷参天”为魂,曲面树型立柱撑起“山水重庆”的立体画卷,让旅客未出站房便已沉醉于山城的烟火气;巴南站将温泉云雾化作建筑语言,武隆南站把天坑地缝、苗族蜡染融入装饰细节,让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密码。这种“一站一景”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车站的功能局限,将交通枢纽转化为文化传播的窗口,更为旅客铺开了一张沉浸式体验巴渝文化根脉的立体地图
时空折叠,以速度之力促区域共荣。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通车,让“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诗意变为现实。黔江至重庆的旅程从4小时压缩至1小时,重庆至长沙的高铁时间缩短至3小时53分,“山城—张家界”特色动车更让成都、重庆与湘西奇峰的距离拉近至3小时58分、2小时2分。这种“时空折叠”效应,不仅重塑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更以“高铁经济”为纽带,将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株潭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紧密相连。当人才、资本、技术随着铁龙流动,当“朝发重庆云雾间,夕至厦门观海潮”成为日常,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通车,是中国铁路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的时代答卷。这条钢铁动脉的延伸,不仅是地理距离的缩短,更是梦想与未来的连接。当铁龙再次鸣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列列飞驰的列车,更是一个民族向着现代化奋进的坚定步伐。(余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