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5月14日电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AI)的集成载体,吸引着全球目光。近年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以惊人速度崛起,不仅能完成翻跟斗、半程马拉松等复杂动作,还展现出多样化的应用前景。
路透社文章称,受益于DeepSeek等本土人工智能企业的卓越表现以及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中国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正引领制造业新革命,加速迈向全球制造业的未来。
文章作者在上海郊区的一座大型现代化仓库内实地采访时看到,数十台人形机器人正由操作员精准操控,循环执行折叠T恤、制作三明治和开门等任务。这些机器人每天运行17个小时,目标是生成海量数据,供其所有者用于训练机器人。
“想象一下,有一天在我们自己的机器人工厂中,我们的机器人能够进行自我组装。” 企业负责人姚卯青充满憧憬地表示。
他希望这些机器人能够普及全球,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工作与娱乐的方式,“5到10年后,机器人可以整理居民的房间、取包裹,甚至将人从床上挪到洗手间”。
分析显示,中国人形机器人有望复制电动车行业的成功路径。
文章采访了超过十位业内人士,包括人形机器人制造商、投资者、客户及分析师。他们一致认为,机器人“大脑”开发的突破正在将这些金属机器从单纯的展示品转变为高效、自学的生产力工具,有望重塑全球制造业龙头——中国的产业格局。
中国通过专注数据训练和复杂的AI模型构建了显著优势,DeepSeek技术突破被认为是关键助力。
业内人士强调,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机器人若能在工厂车间实现广泛部署,将助力中国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巩固其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美银证券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可能达到100万台,并形容这一行业仍处于“婴儿潮阶段”。
美银报告说,凭借其全面的供应链,中国在大幅降低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到2025年底,人形机器人的平均材料成本约为3.5万美元,若主要部件从中国采购,到2030年可能降至1.7万美元。
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31家中国企业推出了36款人形机器人型号,远超美国企业的8款。而且,至少6家中国公司已宣布进入量产或计划于今年实现量产。
文章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硬件领域的地位尤为突出。据分析师和业内人士透露,中国能生产高达90%的机器人部件,大幅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
“如果你早上提出需求,供应商可能在下午就带着材料或产品来到你的公司,或者你可以直接去他们的现场亲自查看。”北京初创公司灵宝(CASBOT)首席运营官张淼表示,“在海外很难达到这种效率水平。”
(编译:齐磊 编辑:高琳琳 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