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8月15日电 正在成都举行的世界运动会将于本周日落幕,这场为期11天的体育盛会吸引了116个国家和地区的3942名运动员参与,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从竞技突破到文明交融,从环保实践到长久合作,成都世运会的精彩不仅体现在竞技层面,更在于其文化交流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意义。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高度评价了中国的专业性和职业精神,特别提及赛事的高上座率、世界级场馆设施、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运动员村出色的餐饮和运营质量,“我从很多运动员那里都听到了这样的反馈”。截至8月15日下午5时,中国体育代表团以25枚金牌、8枚银牌和7枚铜牌的成绩领跑奖牌榜。自赛事开幕以来,已有十余项纪录被打破,展现了各国运动员的卓越表现。
“Pin会说话,盲盒藏情谊”:文创架起友谊桥梁
赛场之外,友谊的种子也因赛事而生根发芽。赛会文创产品正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盲盒、玩偶到徽章、冰箱贴,这些融入世运会会徽、火炬和吉祥物元素的产品广受欢迎。源自大熊猫和川金丝猴的吉祥物“蜀宝”“锦仔”因自带地域特色成为了“人气王”。
志愿者川音“小青椒”杨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通过徽章交换他结识了8个国家的朋友:“即便有语言障碍,这个举动也能让我们建立深厚联系。”江苏游客王女士则表示:“这些融合了四川特色与赛事元素的纪念品,是送给亲友最有意义的礼物。”
此次赛事累计推出16大类共计500余款特许商品,开设了218个线下零售店(点),覆盖了城市商业区、旅游景点和交通枢纽。成都高新区一家特许商店经理张玉军表示,开幕式后日销售额增长了3到4倍,外国游客尤其青睐胸针、冰箱贴和吉祥物盲盒。
一抹亮眼的“绿色”:可持续理念贯穿全程
本届赛事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融入每个细节。27个竞赛场馆均采用“翻新或再利用”策略。例如,2024年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的临时建筑被改造为跆拳道和泰拳场地,大幅减少了新建场馆需求。
具有52年历史的成都城北体育馆经过翻新后承办舞蹈运动赛事。采用节能灯具和透水混凝土等环保措施。15个户外场馆设在公园和公共水域,将赛事融入成都“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的目标愿景之中,赛后临时设施将全部拆除并恢复原状。
而成都体育学院采用租赁设备、可折叠家具和可转换空间等创新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国际世运会协会与该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深化体育研究、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持续释放赛事遗产价值。
(编译:马芮 编辑:齐磊 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