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书香列车”正式开行,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书香驿站”精彩亮相,为4月23日即将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民阅读大会带来一道道亮丽风景线。(4月20日,北青网)
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列国,马车载着竹简与思想丈量华夏;两千年后,高铁穿梭山河,车厢里书香与智慧浸润旅途。4月20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书香列车”鸣笛启程,“书香驿站”同步亮相,一场以车轮为纽带、以书卷为媒介的文化盛宴拉开帷幕。当移动书角与匆匆行囊相遇,当阅读空间嵌入流动的风景,一次让文化血脉随时代脉搏共振的创新实践正在徐徐铺开。
驿站连山海,移动书角重塑阅读场景。在“时间碎片化”成为常态的今天,阅读与生活的割裂感日益凸显。而“书香列车”与“书香驿站”的诞生,正是对现代人精神需求的精准回应:候车厅的一角化身典籍长廊,高铁座椅旁的折叠书架触手可及,扫码即听的数字听书墙让等待变成“充电时刻……从实体书籍到电子资源,从经典名著到地域文化特辑,这些流动的阅读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化养分注入旅途的缝隙。曾经刷手机麻木度过的三小时车程,如今读完半本《平凡的世界》,车窗外的风景仿佛也带上了故事的温度。
激发新活力,以流动之力夯实文化自信。从“倡导全民阅读”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书香中国”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阅读早已超越个人修养的范畴,成为民族精神根系培育的战略工程。此次“书香列车”与“书香驿站”的创新实践,正是以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提升文化服务的“软实力”。当平均每天数千万人次的旅客流量与阅读场景深度绑定,当长三角的科技前沿期刊与西部山区的非遗图册在车厢里“对话”,这种跨地域、跨圈层的文化流动,实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映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达到81.9%,较2008年的69.7%增长了12.2个百分点,而移动阅读空间的普及,正为这个数字注入新的加速度。
疾驰的“书香列车”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图谱,在钢轨上书写新时代的“文脉传承录”。当孩子在高铁上指着《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对照窗外芦苇荡,当务工者用驿站借阅的《电工手册》解决技术难题,这些细微处的改变,恰是“书香社会”最生动的注脚。(周彦超、匡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