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一则招聘公告引发轩然大波:招聘6名环卫工人,年龄要求“35周岁及以下”。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网友纷纷质疑:“环卫工的尽头是35岁?”“年龄大了连扫大街都不配?”2月19日,该街道回应表示“存在岗位条件设置不合理、考虑不周全的问题”,最新公告中已修改为“年龄在18周岁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
近年来,因招聘年龄限制引发争议的情况层出不穷,用人单位招聘存在年龄歧视的问题屡见报端。2024年8月,有求职者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深圳一知名奶茶门店招聘店员设定年龄限制在18至25岁之间,其本人因年龄为28岁被拒。
争议背后,折射出职场年龄歧视的泛化与失控。荔枝新闻评论指出,当“35岁门槛”从互联网大厂蔓延至环卫工这类基础岗位,社会正以“青春崇拜”的极端标准定义劳动者价值,甚至将35岁贴上“无用”标签。街道办的回应看似合理,实则“暴露了对劳动者能力的简单化判定”,本质是用“一刀切”的懒政思维替代科学评估。
事实上,年龄歧视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当前,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老龄化加速与延迟退休政策并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2023年已经提高到14年。职场却仍固守“35岁红线”,这不仅剥夺中年人通过劳动实现价值的机会,更导致人力资源错配,加剧社会内卷。
近年的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和委员都提出过有关打破职场“35岁门槛”的建议,比如建议立法惩治35岁就业歧视。《中国青年报》曾发文指出,因为年龄限制无法进入职场,是人才的巨大浪费。
央视网也发文指出,是时候打破“35岁现象”这座大山了。“人尽其才”不应当只是口号。毕竟,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尺,经验、技能和态度才是职场竞争力的核心。
“35岁门槛”怎么破?政府、国企要带头!用人单位应摒弃短视思维,政府需强化监管与示范作用,公众与社会应持续监督。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绝非将多少人拦在门槛之外,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的位置上找到人生支点。莫让“35岁门槛”寒了人心,更莫让社会在歧视中失了宝贵的人才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