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既丈量着经济发展的温度,更牵引着产业跃升的高度。这组“量增质提”的黄金曲线,不仅勾勒出中国经济强劲跳动的脉搏,更见证着物流业以创新为笔、向新而行的生动实践。
立体交通打通经济“任督二脉”。长期以来,我国物流运输结构公路货运占比高达86%,铁路、水运等低成本方式仅占5%-6%,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经济循环效率的堵点。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推动“公转铁”“公转水”货运模式,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和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宁波舟山港的“中欧快航”与海铁联运无缝衔接,江西家具从赣州铁路出发,经港口直抵德国威廉港,全程仅26天,较传统路径提速30%。“铁水公空”立体协同,不仅让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实现“握手”,更催生出粤港澳大湾区“湾区一港通”等48个创新模式,既破解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堵点,更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任督二脉”,让人民群众共享物流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数字技术激活产业“神经网络”。物流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交通物流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为多式联运标准化注入新活力。当6万条公路动脉、4300条水运航线和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在数字平台上共振,一幅智能运力图谱跃然眼前。货拉拉平台日均精准匹配186万笔订单,需求配对率达92%,浙江纺织品企业运输成本骤降70%;京东物流依托3600个智能仓库构建的“云仓网络”,让小家电配送时效缩短8小时。当人工智能与物流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小散乱”痛点,更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让降本增效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渗透。
绿色科技孕育低碳“基因图谱”。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正以新质生产力重构物流生态,无人车、无人机示范应用加速落地。在成都新都的街巷,18辆无人车以蜂群智慧穿梭配送,春节期间单票成本骤降55%;湖北秭归的脐橙乘无人机掠过三峡,24小时便从枝头鲜甜直达京城果盘;长沙红星农批中心的新能源货车队伍已壮大至日均300台,司机年省油费超7万元,相当于为地球种下3.6万棵吸碳树。“科技-产业-制度”的协同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倍增效应日益显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多式联运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未来,我们也希望运输部门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继续协同凝聚合力,让经济血脉更畅通、发展动能更澎湃。(马琪、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