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洛宁县检察院深入落实“检护民生”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建立“1+1+N”工作法,即“设立一个工作站、构建一个法律监督模型、融聚多方力量”,精准推进“枫桥经验”落地落实,有效推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办理相关案件27件,获评省院典型案例2件,经验做法被《检察日报》报道4次。
设立一个工作站。为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该院探索在院内建立“益心为民”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护站,与县司法局、民政局、团县委、妇联、残联等5个部门建立《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各职能单位专人负责、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跟踪回访等制度,有力搭建县检察院与行政机关、群众团体共同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新平台。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座谈、研习讨论等7次,相互移送线索13起,办理案件9起。该院牢固树立“宣传也是保障力、生产力、战斗力”的理念,结合洛宁绿竹之乡县情和地域文化,探索打造“枝叶情”民生保护特色品牌,通过拍摄宣传片、邀请媒体采访等,广泛宣传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工作成效,助力提高群众维权意识。创作拍摄的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微电影《喜妞》在省院“三微作品”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构建一个模型。该院结合办案发现的监督难点、堵点,积极构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护法律监督模型,通过调取残联残疾人数据和县法院执行立案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集中筛查残疾人为申请执行人的案件线索,监督法院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时限开展残疾人执行工作。并结合办案需要积极拓展模型功能,将老年人、特困人员、未成年人等五类人员相关数据纳入模型功能范围,实现一个模型全功能发现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线索。模型应用以来,协调调取全县残疾人、特困人员、贫困户等数据6万余条,经碰撞比对发现线索37条,核查办理案件2件。其中办理的一起涉被害人为智力残疾的机动车交通肇事责任纠纷执行监督案,因法院执行文书未有效送达被执行人,被执行人对该案件的执行不知情,导致执行无法进行,该院通过制作检察建议,督促法院规范执行文书送达,确保执行活动依法进行,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同时,了解到因案件民事部分没有得到赔偿,被害人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难,该院通过内部一体履职为被害人发放司法救助8千元。
融聚多方力量。一是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积极与县委政法委、县财政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将20万元纳入县财政预算作为司法救助专款,为司法救助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截至目前,该院司法救助率达8.27%,位居全市第一。二是深化协作配合。加强与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的案情通报、协作履职,拓宽维护弱势群体的路径,持续提升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合力。与县教体局会签《落实涉案未成年人控辍保学协作配合机制实施办法》,移送案件线索4起,办理案件2件,督促县教体局解决1名辍学未成年被害人学籍问题,劝返7名辍学未成年人重返课堂。与县民政局会签《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机构监管治理工作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协同开展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背景调查、线索移送等工作,督促完善护工招录、日常管理等制度3项。三是注重借智借力。积极邀请听证员参与涉弱势群体案件听证会6次,接受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监督5次,采纳意见建议9条。该院在制发督促县教体局落实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检察建议时,邀请4名省市人大代表及1名人民监督员参与磋商,收集意见建议7条,确保检察建议精准性和可行性。(图片/雷志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