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学校捷报频传,2024青岛体育教育全面开花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0-21 16: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青岛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与优良率双双位列全省榜首。2024 年,青岛市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出席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加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体育课程相关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稳步提升的背后,彰显着青岛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卓越成效。青岛市市北区在体育工作方面亦成绩斐然,仅2024年上半年,便举办了十余项区级中小学生系列体育联赛,参赛学生高达三万余人次。

区域特色,“绳”彩飞扬

体育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青岛市积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体育教育体系,发挥体育育人的重要作用,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青岛特色的校园体育发展之路。近日,“全国跳绳推广试点示范区”正式在青岛市市北区揭牌成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市北区近年来在体育工作中取得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体育工作发展方向的指引。

“我今天一定要比校长跳得多!”下课铃声一响,跑到操场跳绳的同学们纷纷喊道。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青岛湖岛小学校长林立春以身示范,每天大课间,和全校孩子PK跳绳。据悉,学校开设了阳光体育运动和社团活动等,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1.5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早在2021年的市北区“体彩杯”中小学生跳绳比赛中,湖岛学子就在30秒单摇、30秒双摇等项目中名列前茅。

同样将跳绳这项运动充实大课间的还有青岛郑州路第二小学。“人人参与,人人提高”对于青岛郑州路第二小学的同学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自今年4月以来,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幸福杯”1分钟平均跳跳绳比赛,全校形成了浓厚的跳绳运动氛围。在6月的市北区中小学生首届跳绳挑战赛中,郑州二路学子一举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除区级比赛外,青岛四流南路第一小学在9月底的校运动会上展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跳绳争霸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将跳绳这项运动融入到校家共建的过程。据了解,学校践行“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整个9月,学校先后举行校级短绳达标赛、短绳评优赛等赛事,营造起全员跳绳的氛围。

青岛44中排球赛

因地制宜,一校一品

近年,青岛市市北区致力于打造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多元发展新格局,除了几乎每校必练跳绳运动外,各校还根据学校情况以及学生兴趣,大力发展学校品牌运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

在2024年市北区少儿体能(跑酷)挑战赛中,青岛明德小学仅用10天的训练,在各班选拔身体素质优秀、反应灵敏的学生组成48人跑酷竞赛队进行加强训练下,喜获甲组个人竞速赛第一名,以及在各组接力竞速赛以及个人竞速、追逐赛中名列前茅。

青岛44中在今年“奔跑吧•少年”市北区中小学生排球比赛中夺得冠军,近年来,该校排球在多次区级比赛中喜获佳绩。在运动特长的培养上,44中别出心裁,打造了“综合素养”与“课后作业辅导”两大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在增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同时,解决学业上的压力。

在2023年青岛市中小学生武术联赛中,青岛市北中学武术社团女子代表队获得团体第六名。在武术教学上,学校下足了功夫,设置了丰富的武术课程,武术基本功、拳术、器 械、中国跤、短兵等多个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学生武术技能和综合素质。5月,青岛市北中学成功获批省级“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学校认为,作为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武术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思维想象能力,逐渐地体验动和静、修和练、身体的局部和整体、人体和环境、形和意、形和神相结合等辩证的哲理及精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

青岛台湛路小学啦啦操比赛

简单易行,运动不设限

“同学们跟上!”在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的课间操时间,学生们绕成多个小圈,进行长跑活动。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训练,学校着手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每天增加30分钟体育运动时间,上午和下午分别有两个30分钟的大课间,学生锻炼以体能练习和心肺提升为主。

据悉,在各类特长项目之外,多所学校大力发展健美操、啦啦操以及长跑等运动。在今年的“奔跑吧·少年”市北区中小学生健身操、啦啦操比赛中,青岛台湛路小学在啦啦操普及套路项目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荣获小学组一等奖,再一次成功晋级市级比赛,这是学校贯彻“体教融合”教育方针的生动写照。

在同场比赛的中学组,青岛50中美操队夺得健身操基础套路、提高套路的一等奖,单人竞技和混双竞技中皆名列前茅。据了解,青岛50中直将艺术体操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体育运动,促进全校学生共同发展。

校园有生机,学生有活力。除此之外,多所学校积极推进校家共育体育锻炼,通过建立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组建兴趣小组和社团等方式,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促进了家庭和睦和亲子关系的提升。(图片由叶晨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