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关键在“融”字上做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13 11: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正当其势,前景可期,但要走出文旅融合的新路子,关键还是要在“融”字上做文章、求突破。

要守住“根”与“魂”,解决“融什么”的问题。文旅融合,是两种资源的深度重组,是业态、产品、市场的深度交互,是资源利用效率的乘数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其中,文化犹如坚固之支撑,亦是灵动之灵魂。我国文旅资源丰富,形态各异,争奇斗艳,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同质化、浅层化的问题,对于“融什么”欠考虑。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实为当务之急。要进一步挖掘、梳理那些能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质、且对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资源,注重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传承、乡土风情等特色文化载体“串珠成链”,推动将更多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比如江西省会昌县用改革的办法打造的“戏剧小镇”,就是充分挖掘本地赖声川为代表的特色戏剧文化,融入了客家文化,广受群众欢迎。

要把握“表”与“里”,解决“怎么融”的问题。文旅融合不仅要有“表”,还要有“里”。不能表面光鲜、徒有其表,还要内外一致、由内到外。一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往往都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有机结合的产物。所谓“一业兴带百业旺”,文旅产业是一个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这就要强化融合意识,注重规划先行,形成主题鲜明、相互协同又错位发展的文旅融合格局,特别要注重创新文旅业态。现在的旅游已经从“有没有”转向了“精不精”“好不好”,个性化、分众化、专业化的旅游需求日益凸显。因此,更应积极探索“文旅+”模式,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不断构建包括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多产互融的多元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要沟通“内”与“外”,解决“融得好”的问题。文旅融合,不是自吹自擂、自弹自唱,关键要能够得到消费群众的认可。只有讲述好的故事,打造好的品牌,才能吸客、引流。要把握好文化产品的“普适性”与“个性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符合大众的审美特点,又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光靠本地的人气是无法支撑一个地方的旅游产业走好、走远。要融入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历史巷陌的遗产、流转在指尖的传统技艺、镌刻在百姓生活里的民风民俗,以“年轻”的呈现方式“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正当其时。高水平的文旅融合,相信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用脚点赞”。(江西会昌县 张磊 李根华)

【责任编辑:万月英】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