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沈丘:排涝保丰收 水网建奇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03 12:0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9-03 12: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28日,秋风习习。通往沈丘县白集镇耿庄行政村的道路两侧,路沟以及远处的坑塘里水波荡漾,农田里的玉米齐唰唰地吐着天樱,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音。

莲池镇乡间道路旁的一条排水沟。

“虽然今年雨水大,但农田四周都有排水沟,对玉米长势影响不大。”

“那是因为排水沟通畅,雨水及时排了出去,不然损失就大了。”在耿庄行政村西边的一块玉米地里,村民徐洪山、段廷彬一边察看玉米长势,一边交谈着。二人都是村里的种粮大户,徐洪山今年种植玉米1000余亩,段廷彬种了700余亩。

徐洪山回忆,2021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灭了秋粮丰收的希望。因为农田四周的大部分排水沟不通畅,地里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即便使用水泵抽水,仍然无济于事,眼看着玉米苗一天天枯萎。“当年的玉米大面积减产,心里那个难受劲儿别提了。”说这话时,徐洪山还发出一声叹息。

“是啊,那年成片成片的玉米被淹死,心里特别难受。”段廷彬接过话茬说,“自从疏通了农田周边的排水沟,地里的庄稼就再也没有被淹死过。你看,今年雨水这么大,被淹死的玉米基本没有。”

据了解,今年沈丘县秋作物播种面积110万亩,其中玉米78万亩、大豆12.8万亩、其他19.2万亩。从7月份至今,全县经历9轮降水,累计降水558.9毫米,未出现积水绝收地块。

“就是从2021年底,全县开始了‘三网’建设,在建设路网、林网的同时,对全县水系开始治理。”白集镇宣传委员、副镇长杨豪表示。

2022年以来,沈丘县坚持一体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经济“三水”共治,不断提升现代水网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努力让“活水”流动起来。树立“留住天上水、用好过境水、涵养地下水”理念,实施沙颍河、汾泉河及其24条支流系统治理工程,强力拆除河道违章建筑1205处,完成沟渠治理165条620公里,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统筹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激活沙河槐店灌区、泉河灌区等44条骨干渠系,新建、维修水闸24座,管涵桥梁887座,铺设地埋管684公里,实现了“旱能浇、汛能排、平时蓄”,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御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在建设乡镇水网的同时,统筹推进各项涉水工作。加快推进沙河槐店闸下移影响沙北一干渠排水防涝提升工程,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加快推进新蔡河赵桥节制闸更新改造工程,解决北杨集等5个乡镇约1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加快推进新蔡河治理配套防洪建筑物工程,对沿河的13座涵闸拆除重建,提高新蔡河防洪除涝标准;加快实施泉河泉南灌溉水源节制闸工程,解决李老庄、刘庄店、留福、老城南部农田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提高排涝能力;完善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推进智慧水网建设。

通过水网建设,全县3处灌区59.4万亩农田灌溉得到保障,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1230万公斤,年可节约水量1400万立方米,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防洪除涝安全得到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了全县水网连通、水系相连。(图片/谢辛灵 高洪驰)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