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将举行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展示,全球近百家顶尖机构参展,系统呈现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等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成果。
“古籍类”展区将让沉睡的典籍“活”起来。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西安碑林博物馆对《石台孝经刻石》等碑刻进行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还能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云端畅览万卷珍贵典籍,更可目睹陕西师范大学利用AI技术智能修复破损古籍字画的神奇过程。数字化技术既缓解了实物保护的压力,也彻底改变了读者与千年文献的互动方式。
“文物类”展区将带来一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视觉盛宴。从德累斯顿艺术收藏馆的宫廷瓷器数字化展示,到三星堆古蜀文物的裸眼3D震撼呈现;从“数字敦煌”壁画的超高清还原,到兵马俑AI修复与互动体验;观众还可通过XR技术“穿越”至秦陵地宫,或踏上由18个国家44家机构共建的“云上丝路”。这一板块依托虚拟触摸、AI导览等创新形式,实现文物永久保存与活态传承。
“古建遗址类”展区让文化遗产可感可触。故宫数字孪生系统、AI技术赋能的应县木塔、中肯旧石器考古合作成果以及大运河数字工程等32项实践,借助VR沉浸体验、六足机器人高精度测绘、裸眼3D交互等技术,将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可触、可步入的时空现场,极大强化了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感知。
“非遗类”展区聚焦“科技+传统技艺”的生动融合。观众可佩戴XR设备沉浸式体验“寿春楚歌”的楚文化风情,在“遇见东坡”VR世界中感受宋人雅趣,还能通过生成式AI参与“泥人张”创作、在“钧彩叠鸣”数字交互中体验古琴与钧瓷之美。这些实践打破了时空限制,以强互动、高沉浸的方式推动非遗走进生活。
本次展览展示不仅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以技术重塑记忆、以创新传承文明的探索之旅,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