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魅力,可穿越时空的阻隔,能突破城乡的“界限”。以盛产西瓜、花椒、高粱等农产品著称的沿滩区九洪乡,也是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氏雕刻艺术的发源地。
由徐氏雕刻艺术传承人创办的徐氏文化产业园位于九洪乡张湾村,园内加工的石雕作品占本地市场半壁江山,生产的自贡彩灯销往全国各地并飘洋过海,这里还是木雕核雕、草编竹编以及农民版画的创作基地,吸引了许多前来参观体验的游客,也讲述着徐家人匠心如磐传六代的故事。
老石匠的感慨:一辈子在猪槽和石磨上打转
徐氏雕刻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徐国章是张湾村有名的“老石匠”。
6月28日,年近八旬的徐国章表示,自己曾在本乡“五匠组”担任技术指导,湾子里的年轻人大多跟着他学过手艺,到现在给他拜年的徒弟仍然“能坐好几桌”。
千锤万凿出深山。石匠与铁匠、篾匠、剃头匠一样同属民间“八大匠”,也是以辛苦著称、历史传承时间最长的职业。徐国章的手艺传自家中长辈,年纪轻轻就习得一手雕花造像的手艺,但在他生活的年代却鲜有用武之地。
“那时候打石头是讲三角钱、五角钱一坨,一天到晚手锤烂了都打不了几坨。”徐国章称已记不清那些年帮多少户人家安过地基,又打过多少个猪槽、石磨,一辈子都在这上面打转,却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他的妻子何文清至今仍然记得,自己连夜为两个儿子徐红梅、徐光华用针线“缝”作业本的情景——将一摞裁剪好的白纸叠整齐,再一针一线装订。
时移世易,自贡的乡村早已不是曾经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的张湾村,村民们在农闲时往往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或驾车到城区休闲购物;徐家却与众不同,全家人打发闲暇的方式是拿出各自的雕刻工具,围在同一张工作台上刻刻画画。
据悉,徐红梅一家(包括妻子游淑英、儿子徐晓睿)和徐光华一家(包括妻子欧淑英、儿子徐晋涛)六人均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在当地更是成为美谈。
徐氏雕刻艺术第五代传承人徐红梅(右)和徐光华“新工匠”的追求:让冷冰冰的石头“活”起来
“他白天雕,晚上还雕;我在旁边打电筒,那时奶奶还在,就在背后帮他摇扇子。” 何文清从石雕作品陈列架上取下一把徐红梅十来岁时“练手”雕出的茶壶,“噗”的一声对壶口吹了一口气,带着几分得意的口吻说道:“这壶嘴是通的!”
据悉,徐氏雕刻艺术第五代传承人徐红梅,13岁便跟随父亲徐国章学习手艺,一天到晚埋头在小石桌上捣鼓自己的小玩意,雕了一大堆石鸡、石狗。徐红梅长大一点后,父亲特意带他到附近的永安镇上,观摩粮店门口的一对石狮。
“狮子嘴里的珠子转得动但取不出,大家都感到很好奇,我却一眼就看出了当中的窍门。”那些年,徐红梅几乎看遍了周边地区有名的石雕石刻,但让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仍然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门口的那对石狮,并以此作为自己日后创作的样本。据了解,那对石狮堪称南方石狮的代表,高度达到了2.27米,突目隆鼻、身披卷毛、四爪锋利,两狮扭头相望,张口作嘶吼状,颇显威严。
徐红梅雕刻石狮
1991年,徐红梅的弟弟徐光华初中毕业后也进入了石雕行业。经过反复雕刻打磨,冰冷的石头在兄弟二人的手里渐渐“活”了起来。此时,恰逢首届菊花节在彩灯公园举行,受邀参展的徐氏兄弟背着满满一背篓自己创作的石雕作品进了城。展会现场,二人精美的石雕作品很快销售一空。其中长50厘米、高30厘米的作品《二龙戏珠》卖了整整250元——在当时,相当于出栏两头肥猪的收获。
以此为起点,徐氏兄弟开始在石雕市场上大展拳脚,主打产品石狮一度占领了本地市场半壁江山,并销往成都、重庆等地。其中为重庆交通银行雕刻的石狮重达6吨;为北京大都会美术中心设计制作的4条巨龙,每条长度达到了5米,重9吨。
2003年,徐氏兄弟创办了全市首家雕刻艺术企业“徐氏雕刻艺术厂”,业务范围从石雕拓展到泥塑、木雕、核雕、仿古建筑以及城市景观设计制作,并首次涉足彩灯制作领域。随着雕刻技艺的日益精湛,兄弟二人先后荣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师”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称号,作品多次在中外艺术展示会上获奖。2008年,徐氏雕刻艺术被列入自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胸怀梦想的徐氏兄弟并没有止步于个人取得的成绩。2010年,他们成立了自贡市徐氏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着手打造徐氏文化产业园,期盼把雕刻艺术和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传承与发展:雕刻艺术跨界“生花”
“各门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当前主要负责公司彩灯业务的徐光华表示,自己在雕刻上积累的经验完全能用于彩灯造型,城市景观设计制作(含彩绘)又让他对色彩有了充分的认识,自己从“美工”起步进而掌握了彩灯制作及展出的全部流程。如今,徐氏兄弟的彩灯制作产业越做越大,制作的灯组遍布全国各地并漂洋过海。
如果说“彩灯制作”是公司业务的拓展,那么进入“农民版画”行业,则出自一名手艺人的担当和对家乡的热爱。
沿滩的“农民版画”早已名声在外,但近年来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深信“艺不压身”的徐氏兄弟放下手里的铁锤和扁錾,拿起了画笔和刻刀,在2012年创办了徐氏农民版画工作室。目前,这个工作室拥有包括徐氏家族成员在内的版画技艺人才30余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由徐红梅创作的黑白版画《美丽自贡九洪天宫圣景乡土乐章》,入选了首届四川艺术节文华奖美术作品展。业内对徐氏农民版画的评价是:坚持传统工艺,创新引入现代美术元素,作品精美活泼,立体反映盐都盛景、新农村建设和红色文化。
徐徐红梅带领学生体验版画创作
据了解,徐氏农民版画工作室近期正在收集整理当地民间故事用于创作。其中耗时一个多月完成、共12幅的黑白版画《河儿坝剿匪英雄传》,首次以版画的形式反映人民解放军在当地清剿匪患的故事。徐红梅表示,占地面积达100亩的徐氏文化产业园二期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届时,园内会建起一堵红色文化墙,《河儿坝剿匪英雄传》将转化为一组花岗岩石雕。
在徐氏雕刻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以徐晓睿和徐晋涛为代表的第六代传承人成长了起来。两人分别出生于1998年和1999年,大学时均选择了环境艺术专业,目前他们不但在公司里挑大梁,还分别担任着板仓实验学校的版画和彩灯制作辅导老师。
徐氏雕刻艺术第六代传承人徐晓睿在创作版画
“民间艺术本身充满了魅力,缺乏的只是了解的途径。”徐晓睿表示,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受家庭的熏陶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时创作的版画作品《春意》荣获四川省国际儿童绘画大赛金奖,同年加入自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此后作品多次在全国及国际大赛中获奖。本学期,徐晓睿受聘担任板仓实验学校版画辅导老师,对此他感受颇深。
“版画创作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从画稿、定稿、雕刻、打磨到最后的印刷,完成一幅作品往往要耗时近一个月。” 徐晓睿表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第一次接触版画的孩子们不但都坚持下来,还掌握了版画创作的基本技巧,绝大多数都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其中不少学生表现出对这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让他对传承充满了信心。(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