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大力推动“人、产、城”融合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28 15: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扫码支付,将充电枪复位,游客袁承自驾新能源汽车,与家人在南漳县李庙镇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周末。“即便住在乡镇,也不愁充电,想买的东西不出门还能外卖。没想到,一个山区小县,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袁先生不住地点赞。

城和乡,差距越来越小。2020年,南漳县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全力推进环境卫生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达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2023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29元,分别同比增长5.8%、8.1%,城镇化率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县城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家门口,成为了“诗和远方”   

夜幕降临,南漳县城关镇郭家土城村首届“乡村纳凉party”热闹开启,村民们将才艺、厨艺、工艺等拿手绝活搬到现场,田园风光与音乐节交错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村里搭台唱戏涨了人气,村民们开办了农家乐、销售土特产,每年能增收一万多块钱。”村民刘大祝翻开账单,当晚收益570元。

从南漳县城出发,5公里,就到了郭家土城村。走过天南海北,乡农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周莉愈发热衷于从事的乡村文旅工作。“刚来这里时,村里就是几间房子,村民收入靠果蔬稻米,年轻人出走,村子越来越‘静’。如今,完全不一样了。”周莉指向前方,“这片地有近百亩,发展荷塘经济,夏天一片花海,收获了‘美丽财富’;文化与村容村貌结合,成为了孝德文化研学课堂。”

家门口的风景成为了心之所向的“诗与远方”。家住城东利美之家的王桂是健身舞的爱好者,往常,她需要步行1公里到县文化中心广场。如今,她有了新的选择,步行2分钟,到达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健康广场、运动步道、运动器材、纳凉椅一应俱全。

近年来,南漳县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解决了一大批搁置多年的“如厕难”“出行难”“治污难”等“老大难”,投资2.1亿元推进城区排涝,投资2亿元打造文化宫及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城区公厕26座、口袋公园14个、改造老旧小区74个,县城有机更新,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人才回流,小城“志向大”   

“红烧牛肉、胡萝卜肉片、清炒时蔬......”6月12日中午,南漳龙蟒磷制品有限公司职工之家食堂排起长队,支付2元钱,胡正超吃上了三荤两素一汤的工作餐。

“为筑巢引凤,公司2023年投入200万元建成职工活动中心,配套建设了员工食堂、宿舍、图书阅览室、健身房,打造10分钟‘生活圈’。”南漳龙蟒磷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洪成说。

“从高校毕业后,曾考虑过长期留在大城市发展,但最终还是选择返回家乡,打动我的是当地广阔的就业安居空间。”胡正超说。

自2014年进入龙蟒磷公司,通过企业的人才发展路线,胡正超不仅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公司技术部核心骨干,还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负责的蒸汽烘干项目每年为公司节约标准煤1万吨左右。

今年上半年,南漳县返乡就业2万余人。值得关注的是,回乡就业创业的人员里,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85后刘晓明创办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旗下自有品牌“昶品鲜”果蔬超市开设14家门店;赵青返乡种稻,相继研发黑米茶、低糖米等系列产品,实现了米按“克”卖;连续5年,195名紧缺人才回流,扎根在农业、科创等岗位……

这一态势的背后,是南漳为抓好重点产业人才精准引育、产业人才队伍规模扩容提质的系列政策举措。该县出台了《关于构建良好人才发展生态推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等3项人才政策,从经费支持、编制保障、转化激励等7个方面提出37条创新措施,累计培育“一村多名大学生”159名,实现41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全覆盖;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3家,9家企业获得襄阳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支持。

逐梦“都市圈”

“再过一个月,就能搬进新家了。”今年,进城务工的杨成购买了新房。

根据当地出台的“房八条”政策,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工人,购买新房可以获得契税缴纳标准上浮0.5%个百分点的购房补贴。

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5年前,小两口进城务工,他应聘进入南漳县涌泉工业园一家电子厂工作,一家人租房在县城“蜗居”。

“农村人进城,盼着家庭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杨成说,新房离上班仅15分钟路程,小区周边学校、公园、大型超市等一应俱全。

据统计,南漳县正在享受住房保障家庭1897户,2023年农村居民进城购房318套,占全年销售商品房数量的41.5%,同比增长5%。

南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4174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41516人,乡村人口“家底”殷实。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不仅要进得来,关键是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

为推动功能向县城集中,南漳县形成了城西生态功能区、城东产业集聚中心、城南文化休闲中心、城北现代商住中心“一区三中心”空间格局;打造“一区三园”,发力现代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5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等3个细分领域产业集群,相继培育52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进城务工人群提供了充足岗位保障。

今年来,南漳新登记经营主体11287户,新登记就业务工群体29510人,他们从乡村向城市集中,激活了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图片/刘俊 陈月林)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