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日内瓦总部的世贸组织标识
近日,中国就美国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歧视性补贴”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基于2022年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美国可为本土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补贴,但却导致中国及其他WTO成员的对标产品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覆盖广泛,在美国总统拜登推动能源行业“脱碳”之际,该法案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税收抵免,鼓励购买和生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
正如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所说,该法案是“打着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的幌子,只为购买和使用美国或从特定地区进口的产品提供补贴”。美国的这一做法令中国别无选择,只能通过诉讼“捍卫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正当利益,维护全球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对此,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一份声明中指责中国,认为中国利用她口中的“非市场化的不公平政策”给中国制造商提供便利。然而,众所周知,中国电动汽车的优势源自中国车企的长期投入,从而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形成了规模效应。
去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由于特朗普时代加征关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数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是为了阻止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违反了WTO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19世纪80年代,面对来自日本车企的竞争,美国政府采取了诸多限制性和保护性措施。受石油危机影响,美国车企处境更加被动,导致美国政府对丰田提出诉讼,指控其向美国市场倾销汽车。当时,美国还通过立法,限制进口日本汽车的数量。90年代,美国政府试图施压日本,要求日本增加美国汽车零件的进口,被拒绝后,美国向日本汽车加征保护性关税。
美国如今对中国汽车的作为,与这段历史如出一辙。美国声称《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是为了“我们同盟友一道,为未来清洁能源做出贡献”,但戴琪指控中国“非市场化的不公平政策”,却显示出美国政府对削弱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优势毫不手软,哪怕这些优势是中国企业通过创新和公平竞争得来的。
自《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生效以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被严重扰乱,受影响的领域不仅包括新能源汽车,还包括高级芯片及其他产业。和戴琪的说法不同,《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的歧视性规则不仅影响到中国,还波及到在芯片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美国的盟友。
除中国外,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主要经济体均纷纷表达了对《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不满。
由于美国一再阻挠WTO重启上诉机构,中国对美国的诉讼要花费很长时间。尽管如此,中国也没有诉诸针锋相对的报复性措施,体现出中国对世界贸易体制权威性的尊重,和对其治理体系的维护。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3月29日社论
原标题:Case against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aims to uphold global trade system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