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学者:坦诚对话,务实合作,为亚太经济注入稳定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3-19 13: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日前启程访问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改善地区国家间的双边关系是持续推动多边合作前景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坦诚对话和务实合作,地区国家才能共同抵御当前全球不确定性的冲击。中美日作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更应通力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地区国家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Andrew Wilford

新西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全球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尽管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仍不明确。在亚太地区,努力改善该地区国家间的双边关系是持续推动多边合作前景的重要方式。

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亚太经合组织 (APEC)、《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 和“印太经济框架” (IPEF) 等多个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在此重叠。然而,要进一步协调监管机制,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仍需要各方付出巨大的政治努力,为合作创造条件。

中国、日本和美国作为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在共商共建合作规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些规则将为小国应对充满挑战的地缘政治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图片来源:新华社

后疫情时代,许多国家正在重新考虑其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不应忽视双边关系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相反,必须要探究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于小国而言,共商合作准则与规范有利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充分了解各国的独特国情和发展愿景,有助于我们避免通过大国竞争的视角来解读他们的行为。

该地区的经济强国应充分认识到其行为对小国发展的影响,努力缓解区域和次区域紧张局势,从而推进地区经济多边主义的发展。对话协商是关键,顾全大局也同样重要。

中国与新西兰的双边关系发展彰显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增进两国发展福祉,还有效规避了国家间的摩擦与冲突。两国致力于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建设性对话,管控分歧。在互惠互利、相互尊重和坦诚对话是中新关系成熟与发展的基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双边层面之外,中新两国在区域合作上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亚太地区国家积极落实《2040年APEC布特拉加亚愿景》《奥特奥罗亚行动计划》,重申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地区的决心,深入推进经济一体化、促进人文交流。

另一区域合作框架CPTPP代表了诸边贸易协定最高标准,是增强区域发展韧性和活力的重要机制,也是克服区域经济和政治发展障碍的一种方式。

2023年6月,新西兰前总理克里斯·希普金斯访问北京,对中国申请加入CPTPP表示欢迎,凸显了双边互信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也在积极展示其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坚定承诺。2023年,中国在多个自贸区逐步落实CPTPP标准。中国不仅切实推动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也放宽了有关软件源代码相关规章制度,这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

以上措施是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仍有待观察,其成功推广将体现中国遵守CPTPP标准的意愿,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意义重大。同样,对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间摩擦的妥善管控,以及近来重回正轨的多边关系,都将为区域合作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维持这一态势,大国应通力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本地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第一,加强现有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在共同商定的基础上,通过与伙伴国落实双边合作的严格标准,各国或将在地区层面展现其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意愿。降低关税、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能够有效增进各方互信,也可彰显各方对解决地区问题的坚定承诺。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二,加强外交对话,增进对外交往。

频繁的领导人互访和部长级对话不仅可彰显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也为双边合作注入动力。通过坦诚交流,各方的观点得以自由表达,减少潜在的沟通障碍与误解。此外,这也能推动双边关系到多边关系的扩展,为区域合作创造成熟条件。

第三,切实解决地区关切。

在现有和新设立的机制下,就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紧迫议题开展合作对话,可以推动各方建立必要的信任,以便就棘手问题开展合作,同时解决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

亚太地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各国应加强并落实通过现有协定和新兴伙伴关系对区域合作做出的承诺,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

小国既依赖于区域合作,又在促进区域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只有在大国的支持与推动下,该地区才能通过对话和务实精神团结起来,确保区域合作在全球不确定性的冲击中保持韧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Lead by exampl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实习生孙维苹、袁蓓蕾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