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前,世界范围内文明冲突加剧,国际格局正经历剧变。不同文明之间迫切需要增进互信,求同存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了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友好对话、互尊互信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中国和马来西亚坚持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话,为促进全球文明加深理解和和谐共处做出了榜样。
回望历史,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积极交流促成了思想与意识形态的热烈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启蒙。这种交流是创新与进步的催化剂,塑造了人类的文化与精神世界。
对马来西亚来说,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就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远征马六甲,这是儒家精神与伊斯兰文化交汇的起点。这两种极富影响的哲学和宗教传统相互交流,为思想和实践的独特融合奠定了基础。二者的和谐共存,共同塑造了马来西亚的文化格局。
快进到现代,1995年,位于吉隆坡的马来亚大学举办了一场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对话,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讨论和知识交流的平台,也显示了马来西亚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和谐交流与相互尊重。
这种促进不同文化和信仰体系相互理解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参与对话,尝试接受不同的观点,社会可以弥合理解上的鸿沟,进而建立信任。通过这种交流培养的双向理解,往小了说可以丰富了个人生活,往大了说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遗憾的是,历史也见证了许多文明分裂和冲突的悲剧。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一书,强调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冲突而不是共存的可能性。在21世纪世界遭遇割裂和紧张之际,书中的这一观点更是为全球格局蒙上了一层阴影。
2001年的“9·11”事件正是“文明冲突”论的一个惨痛事例,它直接导致了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整体对立,不仅加深了已有的裂痕,还在这两种文明之间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后来,随着中国登上全球舞台,全球矛盾的焦点又转移到了东方。今天,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崩坏,甚至可能升级为更大范围的战争。
分裂和敌对氛围的弥漫,表明了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的迫切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各个国家、各个文明走到一起,真诚对话,求同存异,培养对彼此的理解与共情。公开对话能帮助社会各方弥合分歧,寻找共同点和共同价值观,为和平共处铺设道路,避免分裂与冲突。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突出人类的集体命运,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共同合作、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在这一理念基础上,习主席于今年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倡议,旨在增强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信任。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北京会晤时,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就全球文明倡议开展合作,弘扬亚洲文明。双方的共同承诺反映了两国这样一种共识:全球文明倡议在加强国际关系、促进各国和平共处方面是一股变革性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马两国长期以来建立了牢固的人文纽带。近年来,以孔子学院和厦门大学在来西亚分校等项目为代表,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在促进教育合作的同时,也增进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
在这一坚实基础之上,两国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对话,继续对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这些都表明了两国不仅要加强互信,还要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世界交融的过程中培育更大凝聚力的共同愿望。
文明的连系是世界和平融洽的基石。不幸的是,随着21世纪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各文明之间的信任正在受到侵蚀,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已迫在眉睫。今天,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要。中马双方有能力拓宽两国文明之间的理解之桥,为世界文明共同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本文原标题为 "Greater cohesion"
责编 | 宋平 辛欣
编辑 | 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