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推行“双循环”战略,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应对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兴起的战略调整。美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小院高墙”策略不但不会起作用,反会激发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中国将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维持国内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一方面把内需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
作者: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长期以来,中国执行的发展战略可以称之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这实质上是一种出口导向战略。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称为“双循环”。
改革开放之初,外汇短缺是中国实现经济起飞的最突出瓶颈:中国希望引进外国先进设备,但1978年只有1.67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希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对外贸易,但却没有足够的外汇来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
所幸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恰逢东亚地区代工、贴牌生产的高峰期。采用这种贸易方式,没有外汇也可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制成品,中国企业可赚到等值于加工所创价值的外汇。以“三来一补”“进料加工”为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使中国贸易顺差迅速增加。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国际大循环战略成功克服了中国外汇短缺、缺乏现代化资本的发展瓶颈,为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中国GDP全球排名第11,排在荷兰之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仅为1.79%。1978年中国出口97.5亿美元,在世界出口中的比例微不足道。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GDP总量中占比为18%,是日本的4倍多。
但是,随着中国GDP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急剧增长,继续推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适用于小国经济的出口导向战略已经不再适用于中国。中国政府早就意识到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局限性。事实上,2006年,中国出口占GDP之比为35.21%,此后就开始持续下跌。
发展中国家有劳动力的优势,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理论上是互利的事情。但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并没有公正分配本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的收益,没有采取有效的产业升级政策,这些国家的蓝领阶层受到了冲击,自然会产生一种保护主义的排外情绪。中国一方面将贯彻“双循环”的战略方针,把内需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将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努力维护WTO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权威,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图片来源:人民网
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中美之间在经济上已经形成高度相互依赖的格局。但是,随着中美经济差距的缩小,美国政治精英产生了严重的恐中情绪。美国政府不但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大幅度提高关税,而且把大量中国高技术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对中兴、华为等企业实施制裁。拜登政府的对华经济政策在调门上有所缓和,但大概率会继续坚持把中国踢出全球高技术行业,或所谓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产业链的政策。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建立、维持本国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自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发表著名的《制造业问题报告》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已经持续了200多年。
对于所有民族国家,特别是大国来说,按比较优势(包括动态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不是无条件的:参与国际分工应与建立完整产业体系的努力相协调。足够完整的产业体系意味着:第一,要具备自主发展能力,即便贸易伙伴“踢掉梯子”也依然能够“登顶”。从一些反例来看,如果没有钢铁、机器制造和某些高科技产业,一个大国就可能会永远失去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机会。第二是国家安全,包括粮食、能源和国防安全。
图片来源:中国网
中国产业体系必须在效率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效率意味着尽可能介入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供应链。适应性意味着,即便一个国家由于参与国际分工,产业体系不够完整,但该国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一旦形势需要,就可以迅速补上短板。一国的产业体系是否具有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基础产业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强大的通用机床行业可以很快补足某种细分机床类别的短缺。产业体系的终极适应性来自于教育、科研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美国及其盟友竭力把中国踢出全球供应链的情况下,中国不会主动退出全球产业链。相反,中国将同其他国家在一起维护全球供应链的完整性,中国将坚持“缠抱”和“备胎”战略。在美国坚持要把中国踢出的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高技术产业,中国没有选择,只能自己建立这样的产业链。美国的战略不会成功。对他们来说,他们所能得到最多只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事实上,美国的“小院高墙”战略不但未能阻止,反而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a necessary adjustment"
责编 | 宋平 辛欣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严若菁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