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用一生履职为民——一位老政协委员的心里话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3-11-25 10: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是何宗文,是一名有着28年履职经历的老政协委员,也是《人民政协报》的老读者、老朋友,我的人生甚至因《人民政协报》而改变。近日读报,我注意到全国政协在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通过深入生动的报道,看着那些与我有着同样称谓、比我更优秀的政协委员们,走上讲堂,走进学堂,走进社区,为基层群众送医送教宣讲政策,为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为他们搭起走近科学的阶梯与桥梁,我感觉自己的心跳在加速,仿佛自己也在与他们一起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无论是讲解科学之美的“委员科学讲堂”,还是深入各地的“科普万里行”,从新闻报道里观众和学生的反响中,我能够感到真诚的欢迎与感谢——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真的是做到点子上了,一定要坚持下去、推广开来,让更多的群众因为政协而受益。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已过花甲之年的我因为心跳过缓每分钟不到40次,引发身体不适,在朋友的建议下从安徽前往上海做了手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当我的心脏又能够以每分钟60次的心率跳动时,那种久违的力量感,让我差一点热泪盈眶,过往人生中那数不清的心跳时刻,仿佛一下子浮现眼前、涌上心头。

1990年,当28岁的我成为政协委员时,那时的心跳热烈而兴奋,至今记得;2018年,当56岁的我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个光荣的称谓时,那时的心跳舒缓而慰藉,至今难忘。在那一年,我的人生恰分为两半——成为政协委员之前的我,和作为政协委员的我——如此泾渭分明,却又各自精彩,不由令人感慨一句:过往近甲子,一半在政协。

1962年10月,我出生在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一户人多且贫困的农村家庭。上天仿佛觉得这个家庭还不够苦,让3岁时的我得了小儿麻痹症。由于缺医少药且家境贫寒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幼时的我便留下了右腿残疾、眼睛斜视的毛病。

3岁的孩子哪里知道这不幸将给以后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苦痛呢?我甚至已经记不清小时候的自己是否因此而难受过。但随着岁月的增长,那些冷嘲与热讽、关心与同情,还是让我渐渐明白了——我和别人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除了行动上的不便,形象上的不美,还将影响我今后全部的人生,无所不包,无孔不入。

现在想起,那时的心跳时刻,大多与迷茫、无奈或委屈伴随。

再长大一些后,那些好的或不好的遭遇让我渐渐明白,抱怨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命运归根结底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是被不幸打败,甘心成为命运的弃儿,还是跟它过过招,最起码尽力尝试之后再认命?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最终选择了后者。毕竟,这个世界上比我不幸的大有人在,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努力甚至取得了成功,我为什么不行?我的一条腿不好,但不影响自立;我的一只眼斜视,但不影响自强,我还有健全的双手,还有聪明的头脑。

另外,这个世界给予我的,除了少数的嘲弄,还有更多的关心,而我,想回报这个世界以善意。

于是,我比健全人更加努力学习——学习培植食用菌,学习饲养长毛兔和奶牛,学习养殖珍珠河蚌……无论什么技术,无论是本县还是外县,当时能学的我几乎都学了。于是,二十多岁的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创业能手。

现在想起,那时的心跳时刻,大多与拼搏、奋进和满足有关。

1990年1月,我成为池州地区贵池市(今池州市贵池区)政协委员。这对于年仅28岁、来自农村的残疾青年来说,是原本想都不敢想的。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无所知。我只知道,成为政协委员不是意味着从此功成名就、享受荣誉,而是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付出。

因为有了这样的初心,我确实做到了把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到了履职工作中,有了比较优秀的履职成绩,所以又被推荐成为池州市政协委员。1998年1月,我又光荣地成为第八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并连任四届。

我深知成为一名政协委员不容易,特别是对我这样成长经历的人而言,这是多么大的幸运!全国各级政协委员约68万人,这就意味着:每一名县级政协委员代表着2000多名群众,每一名市级政协委员代表着5000多名群众,而一位省级政协委员,则代表着近10万名群众。

这是多么重的责任啊!身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如果不去全心全意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又怎能对得起身后所代表的数万名群众和更多的父老乡亲?

所以,在我诸多的称呼中,我最喜欢别人称呼我为“何委员”,每次有人这样叫我,我都会有一种心跳的感觉,甚至腰杆都会挺直几分。我最珍视的,也是这个称呼。自从成为政协委员之日起,我就时常用自己的经历告诫自己、警醒自己——我的眼睛有毛病,却能不影响我看见群众的困难;我的腿有残疾,却不能影响我深入到群众当中。为了他们,我愿意拼命跑腿;而越是跑腿,我就越明白一件事:履职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用心对待、用力帮助、拼命跑腿的过程。

成为政协委员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能用好“话语权”,为群众说话的声音可以“放大”很多倍,做事情可以惠及的群众也可以“放大”很多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我一门心思想着把政协委员的“好处”发挥到极致——28年来,我先后提交各类提案373件,反映社情民意118件,提交各种会议发言材料89件,向省、市、区报送各种建议、意见、调查报告、视察报告136件,各类文章被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及省市报刊刊用110篇,连续获得“全省政协信息一等奖”“全省政协优秀提案奖”等奖励。

一年365天,我满打满算在家休息十来天,除了会议和活动,我要么是在帮人办事,要么就是在帮人办事的路上。我当时还担任着不少社会职务,而这些职务对我而言只有责任没有利益——所有补贴补助我不但分文不取,每年还将省吃俭用的“小钱”接济城乡特困群众,多年下来总计拿出了36万多元。自从成为省政协委员后,我无暇顾及以往的生意,积蓄很快见底,如今只能靠房屋租金养家糊口。我帮人的钱,有的是自掏腰包,更多的是厚着脸皮“化缘”,政府部门、慈善机构、民营企业,甚至寺庙都去要过。

对我而言,“政协委员”已经在28年的履职实践中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如同我生命中的“沁色”,永不能磨灭。

可能是经历过苦痛的人更能对经历苦痛的人给予理解和同情吧,于我而言,不论是否有能力,我都不能无视那些求助的目光。所以,在为百姓做事的过程中,我特别谨小慎微、提心吊胆——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找我的,既然找到我,那是多么大的信任,又是多么重的期望啊!辛苦劳累我不怕,我唯一怕的,是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在我曾帮过的人中,有两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叫龚建平,一个叫柯福生。印象之所以深刻,一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令我同情,二是因为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对委员履职为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龚建平2012年11月因为一场意外高位截瘫,妻子辞职照料他,既没有生活来源,也无暇“打官司”要赔偿。我在他家、企业、医院、法院、政府部门间不停周旋,经过几年努力,在法院强力执行下,终于让他拿到了65万元救命钱。

柯福生是一位农民。因为在一个私人铁矿井下作业时罹患尘肺病,需要拿到一个医学证明才能进入索赔程序。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证明尘肺病是尘肺病”有那么难,从2012年起,从偏僻的农村老家到城里往返跑了50多趟也没办成。2014年,万般无奈的柯福生找到我时,他那充满哀怨、委屈和无助的眼神让我的心在痛。经过详细了解,确认情况属实后,我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并多次协调,帮他圆满解决了问题,最终拿到了24万元赔偿款。

在帮助龚建平和柯福生的过程中,朋友和家人因为关心我的身体一直劝我: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一个人哪能帮得过来?而且,政协委员的职责是建言资政,围绕问题提建议就行了,没必要天天为那些芝麻绿豆大的事儿跑腿,再说你的腿哪里经得起这么跑?

这些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我看得到的困难群众自然要帮,而且要全心全意地帮。那些我看不到的困难家庭呢?我怎么才能帮到他们?我心中很快有了答案——作为政协委员,既要扑下身子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更要为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发声呼吁,解决更多“看不见”的群众困难。

于是,结合帮助龚建平、柯福生等人了解到的情况,我针对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建立护理补贴制度的迫切性提交了提案,得到安徽省主要领导重视并很快出台政策,从2016年开始为全省近63万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

这些履职成果让我深刻认识到,委员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的背后,更多的是责任——所提意见建议必须要有深入的调研、精准的数据和可行的对策作为支撑,否则,就是对党政部门和群众都不负责。

2015年,安徽省一些地市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城市,有的地方重视不够。为了给党委政府提供参考,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一些地方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在政府部门、银行、超市、居委会、公园等残疾人需要经常去的地方,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备。有的地方虽然建了无障碍设施,却没有很好地利用。比如有的高速服务区无障碍卫生间常年挂锁,在一些单位电梯没有语音系统、没有镜子,或者按键太高,都对残疾人使用造成障碍。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我就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提案,由于情况准确真实,所提建议有较高可操作性,得到省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现在,国家对无障碍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推出很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从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既为自己曾经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努力感到欣慰,更为自己生于这样一个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伟大祖国而感到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提高“四力”,第一个就是“脚力”。当记者如此,当政协委员又何尝不是如此?为群众多“跑腿”,就会真正知道群众的困难、痛点在哪里;多到群众那儿走走、问问,多提供些微小帮助,就知道群众的盼头、焦虑在哪里。毕竟,用腿跑出来的履职成果,会让群众更满意,也让我更踏实。

正因如此,28年来,我才能坚持访贫问苦、调停纠纷、调查研究、宣讲政策……拖着残疾的腿跑了50多万公里路,以政协委员和市信访评议团团长身份调处各类信访案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620多件。

当然,质疑的声音一直存在,说我“逞能”“出风头”的有,说我“犯贱”的声音也经常听到。而听到更多的,则是充满善意的劝解。不过当年曾经委屈彷徨,如今早已“免疫”。因为我无法拒绝求助群众那充满乞求与期冀的目光,而他们在困难得到解决时那充满感激的言语,则让我感到与我的心跳一起回响,如同天籁。

我做这些其实并没有刻意追求什么,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社会却因此回报我更多。

2015年8月,我接到安徽省政协办公厅通知,人民政协报社记者将到池州对我作典型人物采访,主题是“如何当好一名政协委员”。此后,我经历了高强度的“贴身采访”,我累,记者秦志勇同志更累,但彼此却都无比充实。

2015年11月13日,人民政协报一版刊登万字长篇通讯《温暖的火焰》,详细介绍了我的人生经历与履职历程,同时还配发评论《拒绝冷漠和懈怠》。

《温暖的火焰》如同燎原的星火,在我的家乡乃至各地政协都引起不小的影响。更令我没想到的是,这篇报道的影响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安徽省政协办公厅一位同志的电话,我将有幸成为人民政协成立以来首位全程列席全国政协大会并作大会发言的地方政协委员。2016年3月12日下午,当我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席前,面对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聚精会神的目光时,我的心跳动得厉害。我知道,那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这颗心,与2000多颗同样为民履职的心脏在共鸣。

发言完毕,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8年2月以后,我虽然不再是政协委员,但一直以政协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习惯于每天为百姓办点实事——比如协调帮助被骗居民挽回经济损失、反映某地公共饮用水安全隐患、帮助农民追讨欠薪和工伤补偿等等。

2019年5月16日上午,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我再次心跳不已。

人民政协为人民——我永远为自己曾是政协委员而感到骄傲,并愿意将一生奉献给履职为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何宗文)

【责任编辑:舒靓】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