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特气是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晶圆制造材料,几乎渗透到集成电路生产的每个环节,对集成电路的性能、集成度和成品率都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电子特气生产和供应体系,产能逐步释放,部分产品性能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达到了集成电路用电子气体的工艺要求。
但当前我国和国外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电子特气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统计,目前集成电路生产用的电子特气,我国仅能生产约20%的品种,所占国内市场份额仅为12%,进口依赖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产化水平亟待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也关注到此情况,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加大电子特气创新研发支持力度,增强人才支撑;大力支持电子特气国产化和市场应用;进一步支持优质电子特气企业做大做强。
多重壁垒 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电子特气产业受制于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起步晚、技术基础偏弱, “就纯度而言,先进制程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要求电子特气的纯度达到5N—6N(99.999%—99.9999%),甚至7N(99.99999%)以上。目前国外多数龙头厂商电子特气纯度可维持在6N,我国企业主要在4N—5N的中低端领域,仅少数能达到6N级别。可以看到,产业技术壁垒较为明显。”郑月明代表指出。
另一方面也与产业认证壁垒和市场壁垒较高的特性有关。郑月明介绍,下游高端领域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均需经过审厂、产品认证2轮严格的审核认证,其中集成电路领域的审核认证周期长达2至3年,对于电子特气生产企业来说时间成本较高。
同时,全球芯片产业较为集中,多数已和外资气体供应商建立了较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一般不轻易更换。在市场格局已被外资企业率先抢占的背景下,国内气体企业上机检测的机会较少,实现从0到1的突破比较困难。
加大扶持 促进国产替代做大做强
针对以上行业现状,郑月明提出四项建议,即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加大电子特气创新研发支持力度,增强人才支撑;大力支持电子特气国产化和市场应用;进一步支持优质电子特气企业做大做强。
在加强顶层设计和增强人差支撑方面,郑月明代表提出,“建议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联合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电子特气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制定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技术门槛高的电子特气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支持高校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支持科研机构相关研发平台建设。”
在国产化和市场应用方面,郑月明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打破或减少市场壁垒。支持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企业优先使用国产电子特气产品,落实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机构探索设计相关产品责任险,降低产品认证风险。
此外,郑月明代表还建议,进一步支持优质电子特气企业做大做强。在特气项目审批、融资、要素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支持上市企业通过增发、可转换债券和配股等再融资方式做大做强,进行产业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