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顺着村内小路,采访者一路来到位于鹤山区鹤壁集镇西杨邑村的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传习所。
传习所设在传统民居内,分门、厅、廊、室、楼等,呈九门相照状,门口青石匾上书写着“道德广居”四个大字,走进大门,每个房间按照不同工艺流程划分成不同的工作室。
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卫国正在第三进院子正房里指导儿子张艺驰拉坯。
陶瓷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主人杯为什么不制成圆滑的呢?斗笠碗中是真的树叶吗?红绿彩是怎么形成的……”展示间里,面对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张卫国说道,这些作品都是儿子大学毕业回来后,将传统烧制技艺与现代人喜好相结合研发出的新作品。
“守正创新是鹤壁窑未来发展的动力。”张卫国说,“中国传统的陶瓷技艺有着丰厚底蕴,但不能只沉醉于传统,更重要的是寻找陶瓷的未来,我们的陶瓷艺术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的,在跨界与融合中保持了多样性。”
为了发扬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张卫国在2009年10月创立文化公司,不断挖掘鹤壁窑瓷器历史文化,恢复陶瓷历史名窑特色。2018年,他在西杨邑村打造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传习所,在还原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元素、现代人喜好不断创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鹤壁窑瓷器旅游产品。
千年窑火不灭,年轻人点亮鹤壁窑新梦
记者来来回回参观,张艺驰一直安静地在一石板上揉泥,丝毫不被打扰。
“这就是制瓷最基础的一道工序——揉泥。”张卫国指着儿子正在操作的揉泥工序介绍,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始终是一项工序复杂、要求极高的创造活动。换言之,制瓷是细活儿、慢活儿,需要足够的专注与耐心,容不得半点冲动浮躁与急功近利。
张卫国说,这些年陆续有上百位年轻人慕名前来求艺,但多则两年,少则一个月,都因受不了前期苦练技术的枯燥无味而打退堂鼓。但儿子的加入,让鹤壁窑制瓷工艺传承有了新希望。
“与瓷同行,是我命中注定的缘分。”张艺驰说,他自有记忆起便看着父亲像变魔术般,把一堆不成形的泥土化作一个个瓷器,吸引着他,决心传承古瓷烧制技艺。
“他如今可以说是鹤壁窑的顶梁柱。”谈及儿子的主动加入,张卫国十分感慨。在儿子的帮助下,鹤壁窑已成功烧制出多窑釉色灿烂、造型独特的鹤壁窑新生代作品。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张卫国父子俩更是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创作出了“缸”系列产品,包括实用性的茶叶缸、复古水缸杯、家居挂饰水缸盆景等,注册商标“大福缸”品牌。并在基地设立传统纯粮酿造酒坊,以大福缸装酒,让瓷有所用、酒有所容,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公司根据鹤壁窑风格,开发了餐具系列,杯、盘、碗等器具,意在继续扩大鹤壁窑艺术瓷的受众范围,让鹤壁窑艺术瓷生活化,走进千家万户。
“传承千年窑火,需要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张卫国说,希望能够借助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研学传习基地,向更多人传授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