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 崔佳)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三届联合学术大会(2022年)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2月10日成功召开。
此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西南大学主办,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专家委员会协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赵勇委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石亚洲教授宣读致辞。西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卫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所长王延中研究员,11家国家一级学术社团的近40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大会以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举办。
大会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院长邹芙都教授主持。在石亚洲校长代为宣读的大会致辞中,赵勇主任指出,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民族研究学界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推进民族研究"三大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党的民族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民族研究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还有不少短板亟待补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不少理论难点需要攻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不少方面有待深入。希望专家学者利用好民族研究社团联合学术大会这样一个平台,在大会上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发挥好民族研究理论工作者的"智囊团"作用,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张卫国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南大学的学科发展现状,重点指出了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科建设进展和工作规划。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赵天晓在致辞中指出了举办中国民族研究社团联合学术大会的设想和进展,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在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提升学术社团建设水平,提升中国民族学国际影响力的三大工作目标。
大会主旨发言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董建辉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田阡教授主持。13位受邀专家围绕大会主题,从5个方面做了精彩而深刻的发言。
一是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名誉会长郝时远研究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代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共同体理念的多样性这三个方面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研究员介绍了强化共同体意识的欧洲经验,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陈建樾研究员指出,必须扎实做好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紧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做好民族工作。
二是就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中国民族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评估学科史,提出学界至今对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民族学之路到底需要重点总结和汲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学科兴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缺乏共识性的思考。在总结学科重建以来民族学研究的现状后,他指出,民族学研究需对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做出回答,并从中西哲学差别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王延中研究员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学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上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全国民族学界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加快构建新时代民族学"三大体系"。他基于当前民族学教学科研方面的问题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多方面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研究员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而正确史观的确立需要突破传统王朝史观和民族史观。
三是聚焦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真知灼见。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从统筹、格局、学科、方略、速度、心态和议题等多重面相入手,探讨了民族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那金华教授主张,要在夯实共同基础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并对该议题的基本体系和强化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四是深入讨论共同体历史演进中的语言、文化等要素及其重要作用。西南大学曾现江教授通过梳理优填王旃檀瑞像信仰自东晋南北朝以来的演变,考察其被逐渐建构成融汉蒙藏满等多族群文化于一体的王朝正统性象征的历史过程,进而探讨其对统一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的重要作用。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强调,民族古籍文献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古籍文献在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李锦芳教授指出,秦汉以后,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接触交融更为广泛深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作为文明型国家的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五是着眼于共有精神家园构建,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和社会教育实践。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钟进文教授以该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为例,介绍了在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华文化教育与实践的路径。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张利国教授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算法时代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文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作总结。王锋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召开,充分体现了民族学界的初心使命和时代担当。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切入点,深入阐述新时代民族研究事业的指导思想、理论逻辑、核心任务、实践需求。各学会统筹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这些思考、建议和探索必将为中国特色民族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于新时代民族工作发挥积极的学术引领和实践推动作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民族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民族工作者将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发有为,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