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重逢的生态之美——鹤壁市统筹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鹤壁日报    2022-10-31 15:44
来源: 鹤壁日报
2022-10-31 15: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修复治理后的鹤山区中山森林公园废弃矿坑恢复了耕种。

鹤报融媒体记者 端木繁东 摄

□本报记者 王帅

编者按:

为常态长效推进能力作风建设,集中破解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难点、堵点,努力打造出彩点、树立新标杆,今年年初,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创新推出重点工作专班推进机制,每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牵头一个以上工作专班,局主要领导每月一调度,形成“一项工程、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比学赶超工作局面。

在真刀真枪啃硬骨头的过程中,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解放思想、大胆作为,实施了一系列成效明显的举措,攻克了一批久而不决的关键性难题,使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今日起,本报推出《铆足干劲、争先出彩,推动自然资源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助力自然资源规划系统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实际行动。

极目南太行,巨幅“绿毯”绵延起伏,让人敬畏天地辽阔、感受山川壮美。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地处太行山余脉的鹤壁,承担了筑牢中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历史使命。

近些年,我市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先手棋”,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深化。尤其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河南首批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来,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全市自然资源规划系统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市级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综合整治、全域修复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试点项目,系统谋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力争在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中争当全省标杆,形成“鹤壁样板”。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山水相依,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青山绿水、平湖如镜、杨柳绕堤,站在中山湖畔,当山城区居民孙梅花看到眼前的景色时,觉得骑20多分钟电动车到这里跑一趟值了。

中山湖,今年夏天在抖音上火了起来,被网友称作“小西湖”。

位于鹤山区鹤壁集镇东头村的中山湖,原是一个臭水坑。今年年初,鹤山区投资改造提升中山湖,将其与湖畔的中山森林公园融为一体,打造成群众休闲娱乐的风景区。

山水相依,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对水来说,“水的命脉在山”,全国绝大部分水资源涵养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山,还是林木、动物等物种的主要生长地。

保护好山,至关重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森林公园曾是水泥用灰岩供应基地,大量山体被长时间粗放式开采。

(王帅)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