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顶住短期压力,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7-08 15: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新的挑战。面对风险挑战,近段时间我国顶住压力,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扎实稳住经济。近期,多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已整体处于恢复中。

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6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2%、54.7%和54.1%,高于上月0.6、6.9和5.7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7月7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2365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8.1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46%至617.8亿元。5月当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562.8亿元,同比增长22.2%。国家邮政局近期也表示,6月快递日均业务量恢复至3亿件以上,超去年同期水平。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面对国内疫情反复和外部复杂环境,我们要直面压力,认真贯彻“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不动摇,顶住短期压力,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全面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一系列稳经济政策一段时间以来正在持续发力。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33项措施涉及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6大方面。随着政策发力应对多重挑战,加快修复经济的政策姿态已充分显现。

以留抵退税政策为例,近期国家已明确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累计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同时,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我国经济发展多年来积累的底气,让我们具备充分的信心,敢于直面短期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更是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由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我们还解决了1.3亿人的城镇就业问题,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成绩斐然。

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无论是补齐产业短板,应对外部冲击,还是锻造发展长板,形成竞争优势,都需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技术话语权。从“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海底,到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从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成功下线,到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引领中国制造不断攀上新高度,也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

“十三五”期间,我国更是持续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据资源管理,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数字经济亮点频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我国现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千兆用户数突破5000万,5G基站数达到17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2亿户。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增速创下近10年新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的业务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分别达到94994亿元和15500亿元。2021年网民人数达到10.32亿人,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已稳居世界第二。

顶住短期压力,推动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我们深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调控,有不断蓄力发力的创新引擎,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中国共生(智库)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 陈新光

【责任编辑:涂恬】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