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面对西方提出中国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质疑,中国政府基于对国情的科学分析,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其中发展数字经济、创新数字科技是重要一环。中国正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广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等新工具,进军新市场,改善内部营商环境,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1世纪的头十年,西方国家将世界经济引向崩溃的边缘,而中国则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帮助西方得以从自己造成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尽管如此,一些评论人士仍坚持认为,中国无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无法成为发达经济体。
从中国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来看,中国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一挑战,并且已经为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结构性解决方案。
新动能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从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本,转向高生产力和创新,这是一项结构性挑战。战略变革也需要新的技术以及寻找新的市场来维持出口增长。
其中一个重点是扩大内需,让不断成长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购买力,购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有赖于对实体及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发展了,会推动创新,促进科学技术上的突破;而技术进步又会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
许多国家之所以很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是因为它们过于迷信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加深思熟虑,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阐释了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所采取的措施框架和实施重点。
激励创新和新技术的迅速应用,是发展道路上的关键结构性变革。中国已经形成了领先世界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利用大数据加强经济管理。
新工具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工具的出现,中国正稳步迈向无现金社会。很多人对这些数字服务已经习以为常,很难理解它们在经济结构中具有多大的革命性意义。
这些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增长,为那些过去无法使用银行服务,比如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人,提供了更多选择。数字化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生活。
如今,不论是在大城市上海的精品店,还是在西部小城敦煌的路边水果摊,人们都能享受同样的数字服务进行交易。我们只需要一个触屏,就能让公司业务在全中国的巨大市场迅速铺开,实现过去难以想象的大幅增长。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出,这些结构性变革将得到进一步推进。数字货币将使政府监管部门能够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来追踪经济活动中的消费模式,改善经济管理,利用大数据交易细节来对经济政策进行相应的微调。
上述这些新技术、新模式降低了生产服务成本,增加了进入国内国际新细分市场的机会,进而拉动内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以结构性变革为支撑,旨在改变经济结构和发展重点,减少了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转而强调扩大内需。中国已经从廉价劳动力提供者转变为提供更高水平、高报酬劳动力的经济体。
2021年8月,中国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有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随之产生的向上渗透需求带动了国产创新产品的消费增长,其中很多产品又让消费者进一步加快了与数字经济的接轨。
国产智能手机的走俏,正是相关企业瞅准商机,利用不断扩大的内需,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推动产品持续创新的结果。与此同时,这些在数字互联互通领域取得的进展,也为消费者和企业创造了进入数字经济市场的机会。
“双循环”发展格局降低了中国经济对出口市场的依赖,但并不意味着出口不重要。“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之一便是寻找新的出口市场,以降低对增长缓慢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例如,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市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如今,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使用人民币与非洲进行跨境贸易,而在交易过程中,中国数字货币的应用消除了美国主导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SWIFT) 支付系统的挟制。
“一带一路”倡议还聚焦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如消除贸易壁垒、贸易规则标准化等。结算流程是贸易成交的关键环节,因此支付系统、贸易协议等“软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其中包括了广泛应用区块链认证机制,这是一套至关重要的经济系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遵循着一套协调的贸易及结算标准,提升了跨境贸易的效率,并在新领域开拓了出口市场。
新引力
这条数字化发展之路的最后一环是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吸引更多内外部投资。引入日益成熟的、致力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将引发结构性经济变革,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市场将为中国长期积累财富,而非获取短期利益。中国将继续把开放重点放在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和债务市场、放宽投资条件上。
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分析和经济结构框架管理之上。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政策举措确保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将利用数字经济创新保持经济自立,推进共同富裕,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必然会引起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