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Z世代将成为对外交流的主力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27 16: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需要多元的声音,更需要青年的声音。对于青年一代,人们往往习惯用“躺平”“佛系”这些词语去形容他们。但其实这都是对于Z世代的误解,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对外交流中,Z世代逐渐成为主力军,而这一特点在新媒体时代表现的更加明显。

谈到Z世代,我们首先要对Z世代有一个清晰的定义,Z世代一般指的是1995-2009年出生的年轻人。“Z世代”出生的人是受到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因此也被称为“网络世代”。与互联网发展相伴而生的“Z世代”,在全球人口占比高达24%,是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主力军,也同样是我们从事对外交流的主要工作对象。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Z世代的群体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做好对外交流工作。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东西方青年一代相互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要想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更为有效地做好对外交流,一方面,需要对当今东西方文化有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需要对当今对外交往的载体有全面的研究,正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中西文明的根性比较,找寻到两者的交融点,才能有的放矢做好工作。

二十年前,人们可能无法想象,青年群体获取资讯的方式会从传统媒体逐渐转向新媒体。未来,5G时代的新媒体平台将成为Z世代“人类文明之舟”,承载着中西方青年一代交流的重任。综合来看,中华文化不仅有丰富的内容,更有充足的前进动力。笔者长期担任电视评论员,但家中的电视机已有数年没有被打开。在与Z世代中国学生以及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发现Z世代对传统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少。因此,转变工作思路以及变革对外交流的渠道,迫在眉睫。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也是对外交流的未来。谈到青年一代的对外交流工作,自然会想到线下交流,形式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共青团中央每年组织的青年线下交流活动非常多,大多数人的第一次对外交流基本上都发生在青少年时代,而青少年时代结下的国际友谊最真诚、也最难忘,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与世界对话”已经成为青年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以往我们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包括参观考察、座谈研讨、联谊联欢、体验活动等。众所周知,百闻不如一见,比如体验中国烹饪、试穿旗袍或唐装、学习太极拳等活动,深入民间的民宿、家访活动,外国青年通过和中国青年同吃同住同行,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对于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有帮助。

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目前线下的对外交流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好适应新情况,我们的青年对外交流活动也逐渐转变为线上,“我和我的党”全球青年党员对话系列活动就是2021年非常成功的线上对外交流活动。为了更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促进Z世代青年对外交流,要尝试新方法、新路径。唯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青年一代才能承担对外交流的重要任务,更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改变”。新媒体时代的对外交流要“接地气”。与Z世代青年进行交流,要学会用他们熟悉的语气进行讲述,这是成功的关键要素。要做到四个字:“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交流有素材、有内容是第一位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内容很多;“点”,要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痛点”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难点”,各个突破;“情”,对新生代进行传播,要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而不是矫揉造作;“趣”,要改变生硬僵化的思路,讲述要有趣味。只有传播者“走下神坛”,才能“走近人心”。

“互鉴”。南怀瑾先生曾提出,文明因交流而互融。人们在谈及对外交流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中国Z世代的作用,也要注重在华的外国留学生Z世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懂中国,也懂新媒体,通过他们在新媒体的讲述方式,可以有效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通过有影响力的人传播中华文化,更容易让海内外的青年朋友了解不一样的中国,促进民心相通。

“落地”,Z世代的青年往往具备一个优秀的特点,那就是国际化视野非常不错,他们对于国际局势,世界发展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但Z世代的青年,在落地化、一线实践上往往有所欠缺。Z世代青年在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国情,了解真实的世界上还有上升的空间。Z世代的广大青年要想成为未来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需要更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实现真正的落地化,才能在今后,更好的做好中外文化交流工作。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西方大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中国的打压依然严峻;中国人在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之外,我们这一代人要解决“挨骂”的问题。现如今,做好对外交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应该聚焦在“新生代、新媒体”,今日的特色就是明日的主流,未来已来,Z世代将逐渐成为对外交流的主力军。

(作者系全国青联委员、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 黄日涵)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