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巴西前旅游部部长福鑫在深入研究中国减贫政策多年,并亲身体验了中国扶贫实践后认为,中国的扶贫战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原因在于,其在顶层设计上有着明确的总体规划,坚持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在具体执行上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运用先进技术因地制宜。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其他所有国家借鉴。
贫困是一个长期困扰世界的问题,它是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和财富再分配失灵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扶贫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寻找脱贫良策,我从10年前便开始关注中国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的途径及方法。
按照联合国现行标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累计减贫7.7亿人,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从1978年底到2019年底,中国贫困人口数由7.7亿减少到551万,平均每年有近1900万人实现脱贫,全国贫困发生率也由97.5%下降到0.6%。
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政策是,聚焦人类发展、促进生态文明、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国家层面对社会经济的引导和扶持是中国扶贫实践中最鲜明的特点。这与一些其他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政府在扶贫行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将消除饥饿和贫困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抓。
中国各级政府已累计选派数十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支持当地开展脱贫攻坚。仅2019年一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投入了1260亿元。
我于四年前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更让我惊讶的是,在消除贫困、乡村振兴的政策下,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充满活力。我到访过中国的27个省份,受当地政府邀请考察了解扶贫情况,协助解决发展问题。其中在两个地方的经历令我记忆犹新:一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另一个是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
我曾应邀为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当地是著名的“长寿之乡”,以自身为品牌,建立起了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在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该县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采取多项措施发展旅游产业,旅游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的主要景点之一,巴马仁寿乡舍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40多户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乡舍开发,分享收益,还有300多名村民依靠乡舍实现就业。
而在福建下党村,我应邀在一部讲述该村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纪录片中担任主持人,这让我有机会同当地干部群众有了更加密切的接触。我参观考察了当地的新兴产业,见证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基层社区和社会企业等各方如何协调合作,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下党村的扶贫体现出了各方的责任感,展现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现代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助力。这段经历让我更加了解并由衷地钦佩当地人民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要知道,他们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用上电,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中国的扶贫战略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在顶层设计上,中国政府有着明确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方向,坚持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坚持以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发展手段振兴乡村和贫困地区。而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各扶贫单位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攻坚方案,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资金管理。
中国的扶贫经验不仅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即使在发达国家,不平等现象也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减贫的障碍将越来越大。减贫议程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再分配,需要广泛而实质的政治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持续考验全球的复苏韧性。各国都应当着眼于未来的共同利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并肩面对疫情挑战,帮助因疫情陷入贫困的人。尽管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中国自下而上、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仍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具有启发性的经验借鉴。
* 本文原标题为 "China's success in fighting poverty offers lesson for all"
责编 | 宋平 栾瑞英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冯小源、赵浩羽、杨恒瑞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