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思助推2022世界睡眠日,记录、解读国人睡眠观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3-28 14:25
2022-03-28 14: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全民缺觉”时代的到来,321世界睡眠日备受关注。在中国,多年来这一节日的重要推动者便是中国睡眠研究会和寝具行业领军企业慕思。在今年的世界睡眠日,双方通过一系列活动,尝试改变缺觉时代的集体性困境,参与重塑国人健康睡眠观。

今晚早睡一,大型“劝睡”活动改变国人睡眠习惯

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慕思共同发起“今晚早睡一小时”公益行动,中国四大城市地标——北京“国门第一屏”、上海外滩、广州小蛮腰、重庆新地标同主题灯光为此次第点亮。当“世界睡眠日,邀你今晚早睡一小时”这一郑重的提醒在不同城市的夜晚亮起,不仅在当地引发围观,世界睡眠日这个特殊的节日也再次进入大众视角。据悉,该活动旨在呼吁国人重视睡眠健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慕思点亮四城地标:北京、重庆、上海、广州

在今年的世界睡眠日报道里,我们看到了被睡眠问题困扰的众生相:有出警结束的消防员,疲劳到在消防车上昏昏欲睡;有后疫情时代的抗疫工作者们,身着“战衣”,在街角、草地、长椅倒头就睡;有背负科研压力的研究者,凌晨一两点入睡已成为常态……

从这些无奈的睡眠众生相中,可以看到在“加速社会”下,睡眠这种本能需求已逐渐退居于我们的欲望、焦虑之后。有人使命使然,为守护他人无法早睡;有人不愿早睡,从夜晚偷来白天的时间,获得独处的自由;有人难以早睡,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夙夜不寐成为常态,不得不在夜晚也保持狂奔的姿态。

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慕思发起“今晚早睡一小时”公益行动

面对当下困境,除了地标亮灯,“今晚早睡一小时”公益行动还推出一系列动作暖心劝睡: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慕思共同发布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良好睡眠,健康同行”,重申睡眠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当天,由人民网出品、慕思特别支持的《健康睡眠,晚安中国》公益片首发,在公益短片中,演员关晓彤、体操冠军陈一冰、创业家、科研工作者、睡眠专家等,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以真诚和感性的力量,劝慰每个逐梦的人早早睡觉。

《健康睡眠,晚安中国》公益短片海报

他们从自身平衡工作与睡眠的经验出发,带来不同的睡眠金句,一同向国人发出健康睡眠的呼吁:“最好的疗愈是乐观,最好的医生是睡眠”、“睡眠,是科研事业的第一生产力”、“做勇敢的挑战,想美好的事,睡安稳的觉”……

不管是线上呼吁,还是四城亮灯,慕思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慕思希望通过睡眠日期间的诸多“劝睡”动作,将“早睡”的温暖呼吁传到国人身旁,在快速流动的城市夜色里为国人每晚好梦“保驾护航”,因为“健康的你,才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睡眠图景的十年调研与记录,重塑国人睡眠认知

慕思不仅仅是健康睡眠的呼吁者和发起者,更是睡眠领域一直以来的调研者和记录者。3月17日,慕思参与了3.21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发布会暨大型科普活动,与各个行业的睡眠专家们围绕睡眠议题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和讨论。

  3.17科普活动现场《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发布

在发布会上,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慕思共同推出了《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这也是慕思第十年参与睡眠白皮书调研发布。这份睡眠白皮书收集了1.1万余份国人的睡眠数据,聚焦不同圈层人群的睡眠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国人的睡眠图景。

该白皮书发布后,其中诸多睡眠数据迅速引发网友讨论与共鸣,如“家庭主妇睡眠时长在6小时以下比率高达33%”、“约70%的互联网从业者因为担心职业前景而睡不好”、“60%以上的防疫人员睡眠少于7小时”、“超过10%的网约车司机3点后才入睡”……这些数据都不仅关乎睡眠,更是与每个国民息息相关的健康议题,是他们在逐梦道路上的“睡眠故事”。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社会,“向夜晚要时间”几乎成为一种被全民默认的规则,潜移默化地改变国民的睡眠习惯与文化。这种规则却日益消耗着国民健康,甚至影响着个体与社会的效率。在此时,急需要一场对睡眠认知的重塑和探讨,从文化上改变国人睡眠观,纠偏不良睡眠习惯。

这个世界睡眠日,回顾慕思携手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系列科普“劝睡”动作,可以看到,作为中国寝具行业的知名品牌,慕思试图通过记录、解读、审视、呼吁,渐进式推动“失眠时代”国人睡眠理念的改变,重新塑造一种睡眠与工作平衡的生活观,破解“不眠人”们的集体困境。

把早睡写进我们的生活目标之中,正是初春良夜,今晚,一起早睡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