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中国需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可持续发展领域,完善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加大绿色金融政策激励,建立转型金融框架。
作者:马骏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
过去几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居世界首位。2016年至2021年,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2万亿元。2021年,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当年绿色贷款余额增长33%,绿色债券发行增长约170%,远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的总体增长率。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长期以来,支持绿色发展一直是中国金融部门的基本政策之一。早在2007年,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就联合推出了绿色贷款政策。2016年,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义》。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双碳”目标的确立对中国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目标要求绿色金融市场在未来不断扩大其规模。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的最新研究估算,从2021到2050年,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需求总额将达487万亿元(以2018年不变价格计算)。这意味着未来30年,中国需在该领域年均投入16万亿元,其中约90%的资金需要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另有约10%来自政府财政。通过绿色金融体系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交通、绿色建筑和低碳制造等领域。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30·60”目标,中国必须按下绿色金融“放大键”: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完善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开展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加大绿色金融政策激励,建立转型金融框架。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撬动民间资本参与绿色金融是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绿金委的分析认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是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激励机制和产品创新,用有限的公共资金,撬动数倍乃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双碳”目标实现。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几个主要任务包括:
1)完善绿色金融分类,推动绿色分类标准“国内统一,国际趋同”。借鉴欧盟“无重大损害”原则,确保所有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能实现一定的环境效益,而不对环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任何可持续发展目标造成损害。
2)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建议,逐步建立针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体系,要求寻求融资的机构公开ESG相关信息。其中一个关键内容企业和金融机构其经营活动的碳强度(碳足迹)。
3)加大政策激励,提高绿色低碳项目的预期收益。这些激励政策的选项包括央行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地方政府提供的贴息和担保,以及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低碳活动产生的激励。
4)鼓励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绿色供应链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5)建立支持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向有明确碳减排路径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这一政策框架的内容应包括转型活动分类目录、转型风险信息披露要求、相关金融工具以及气候转型相关激励机制。
图片来源:中新社
目前,中国已经在部分上述领域开展了多项试点工作。在环境信息披露领域,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在20家中英金融企业中组建了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其经验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领域,几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和项目提供碳减排贷款,从而降低脱碳项目等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为保障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在转型金融领域,浙江省湖州市正在编制政策文件,明确转型金融支持的经济活动范围。
随着碳中和政策的实施,煤炭开采、燃煤发电、钢铁、水泥和石化等高排放高污染产业会面临成本增加或利润减少的压力。这些行业中不能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企业将会面临财务状况恶化、拖欠银行贷款,和企业估值或股价下跌等问题,最终可能转化为银行和投资机构的金融风险。因而,除了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入,绿色金融的另一大任务就是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防止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的“转型风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指出,要“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要求21家主要银行针对其在燃煤发电、钢铁和水泥行业的资产风险敞口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这仅仅是在量化和管理气候风险方面进行更加系统化尝试的开端。从长远来看,进行气候风险分析的机构范围还应当逐步扩大,还应该考虑除碳价变化之外的更多的情景和因素,包括各类政策冲击或技术冲击。监管部门也应要求其他类型的金融公司(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此类分析。一旦明确了气候风险敞口,金融机构就需要制定应对策略,包括采取具体措施管理好风险敞口,协助高碳企业脱碳,以及使用碳风险对冲工具。
“双碳”目标给中国金融业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重大的挑战。金融界和企业界各层面要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好消息是,金融市场从业者们对于参与到“双碳”事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去年9月,超过40万人(主要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了以“金融支持碳中和”为主题的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年会。今年1月,绿金委又发起了五个工作组(研究组),组织成员大力推动环境信息披露、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国际合作和生物多样性融资等领域的研究、创新与试点。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原标题为 "Key to unlock dual-goal scale-up"
责编 | 宋平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赵浩羽、杨恒瑞、佟亚璠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