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9日,刘鹤副总理与美贸易代表戴琪举行视频通话。美国对华挑起贸易战三年多来,“双输”结果日益凸显,美方并没能通过贸易战达到预定目标,既没有明显促进就业回流,也无法轻易实现中美“脱钩”;相反,其自身也成为受害者,全球贸易失衡持续扩大。事实证明,贸易战无法解决美国关切,只有放下政治偏见,专心解决国内矛盾,停止贸易战,与中方合作,才是美方正确的做法。
2018年6月,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虽然双方在2020年1月达成了首阶段贸易协议,但贸易战远未结束。
受疫情影响,中国在首阶段贸易协议中的采购承诺难以实现。2020年,中国自美进口额距离协议目标相差40%,今年也很难达到目标。中美贸易关系的前景依然黯淡。
但正如大多数观察人士所公认的,贸易战的结果无论如何都是“双输”。尽管中国出口商品在美国失去了部分市场,但美国并非毫发无损,它也受到了贸易战的影响。英国智库牛津经济研究院估计,对华贸易战将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减少24.5万个,但如果双方逐步削减关税则将促进经济增长,到2025年,就业岗位数有望增加14.5万个。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事实不言自明。美国经济分析署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美国对华出口从1320亿美元下降到125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从5060亿美元下降到4350亿美元。因此,在这段时期内,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3740亿美元收窄到310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贸易战似乎对中美贸易起到了“平衡”作用。然而,美国对中国的部分逆差并非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美国的全球贸易逆差反而从7990亿美元扩大到916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未能实现减少全球贸易失衡的目标。
在贸易数据的背后,具有深刻的含义。首先,贸易战没有把美国“失去”的工作岗位带回美国。尽管美国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有一小部分已经转移出了中国,但它们并没有转移回美国本土生产,而是移到了第三国。也就是说,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的就业岗位没有回流到美国。事实上,微观数据也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吻合。上海美国商会在2021年6月15日至7月15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其338个成员企业中,超过70%的受访企业没有从中国转移其供应链的计划,只有4%的企业表示可能会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回美国。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其次,美国一些政客所希望的中美“脱钩”也未真正发生。对一些美国政界人士来说,只要供应链移出中国,哪怕不回流美国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只想实现中美这两大经济体“脱钩”。然而,贸易战并没有在任何重大方面使两国经济“脱钩”。相反,推动“脱钩”的代价却十分高昂。例如,当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混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美国的“脱钩”政策。
美国政府支持贸易战的另一个主要理由是,它想迫使中国放开市场准入,减少补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诚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设定的高标准,因此,改革是必要的。然而,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中国的自由化改革即便在没有贸易战压力的情况下也一直在进行。例如,2018年1月,负面清单制度开始全面实施。目前,清单涵盖了1047个行业,仅包含48条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条款。相比之下,2013年,负面清单制度在上海自贸区试行时,包含190个条款。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二,首阶段贸易协议不像其他贸易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那样有中立的争端解决机制。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约16%的受访企业表示可能使用贸易协议中“设计糟糕的争端解决机制”,而超过39%的受访企业表示不太可能使用它。人们认为,高质量的多边自贸协定,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是解决美国关切的更好办法。
贸易战究竟对美国有什么“好处”,这个很难说,但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受害者。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中国进口产品无法替代,那么美国政府征收的惩罚性关税等于直接转嫁到了他们自己头上;要么,他们不得不购买来自其他国家的、更加昂贵的替代品,那么等于是美方的惩罚性关税间接转嫁给了他们。今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今年承认,贸易战已经让美国消费者付出了很大代价。
总之,不论从经济还是商业角度看,事实证明,贸易战并没有帮助解决美国的关切。这场“双输”的贸易战之所以持续至今,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国内的政治障碍。停止代价高昂的贸易战,并与中方合作,寻找建设性途径,在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建立新的贸易关系,这才是美国政府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