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贫困“锅底”如何筑起教育“高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09-14 07: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乌蒙山区贫困“锅底”如何筑起教育“高地”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教改”启示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的学生们在上课。记者江文耀摄

乌蒙山深处,18岁的程雨滴家境贫寒。对她来说,刻苦学习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牛场镇高桥村,是程雨滴的家乡。几年前,作为脱贫户家庭一员的她,从牛场镇高桥九年一贯制学校考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

高二那年,她父亲因肝硬化去世,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遭遇突变。让她感到幸运的是,“无论我考什么成绩,老师始终支持着我。”

去年,程雨滴以666分的成绩,考取南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她说,一路走来,是学校给了她依靠,让她始终坚信贫困学子也能发光发热。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镇雄,曾经是我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去年11月正式脱贫摘帽。

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镇雄在教育扶贫上狠下“绣花功夫”,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是关键一招。

近些年,学校通过探索“驾驭式自主教育”改革,实施“三备三研”集体备课制度、开展课堂自主合作、创新思政教育等举措,大幅提升教育质量。这里曾经是贫困“锅底”,如今筑起了教育“高地”。

“三备三研”提升教学质量

让自家孩子像程雨滴一样,考上重点大学,是镇雄县乌峰镇龙腾小区居民邓会萍的愿望。

作为镇雄县第一中学教师,邓会萍更清楚,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意味着什么。

两年前,邓会萍面临一个选择,是让孩子留在镇雄读高中,还是去县外读高中。

很长一段时间里,镇雄县办学水平不高,当地教育一度陷入困境,曾连续19年无本地就读学生考取清华北大,不少家长对镇雄教育失去了信心。

邓会萍说,每年有大量优质生源到昆明、曲靖等办学水平更高的地方就读高中,孩子的生活费、路费等支出增加,让不少家庭因教育问题致贫。

2016年,随着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的投入使用,邓会萍和其他镇雄家长不再在孩子就学选择上犯难。这所中学由镇雄县联合云南师范大学共同打造,引入由云南师范大学10位管理、学科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到镇雄办学。

起初,很多家长并不相信这所学校能办好。如何让群众了解并接受学校,成了摆在校长胡克州面前的一道坎。胡克州认为,提升办学质量首先要从课堂质量抓起,而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备课。

但是,学校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多为大学毕业不久,如何提升教师的能力?胡克州认为,好的办学思路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提升备课水平要带动优秀的教师搞团队合作。

因此,他在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实施“三备三研”备课制度,即“多元备、自主研”“聚合备、合作研”“特色备、个性研”,实行“一周一大研、一课一小研”,每章节的教研需在课前一周完成。

4年前,35岁的数学老师郑礼从乡镇中学选调来校,如今已是备课组的带头人。

他说,在“多元备、自主研”阶段,主备人和非主备人均对该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完成“多元备”备课手稿,编写导学案。集体教研时,非主备人先讲解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提出授课意见和建议。

此后,主备人综合全体非主备人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优化,供整个学科组使用,此即“聚合备、合作研”。最后,每名老师再根据自身特点及本班情况,将导学案特色化。

“集体智慧集中体现在这个导学案里。”郑礼手里拿着13位老师集体研讨完成的导学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看到,两页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导学案上,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教材逻辑结构、教学指导、巩固诊断等内容。

“以前在乡镇中学没有导学案,大家各上各的课,智慧无法集中。”郑礼说,有了导学案,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清晰明了,还可以及时在上面做习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先自主后借鉴,吸收各自特长。胡克州说:“‘三备三研’机制下,只要有一位优秀教师,就能带动更多老师进步。”

学生互为“小老师”以强带弱

镇雄县塘房镇芒部山村的申羽近,今年正在读高三,他父亲在江苏打工,母亲在家务农。申羽近记得,高一刚来学校时,自己偏科比较严重,数学成绩好,英语却只能考80多分,“语法、听力、口语都不好,没自信”。

受办学条件制约,对许多从乡镇中学来县城的孩子来说,这样严重偏科的情况并不罕见。来到学校后,班主任把申羽近和英语成绩好数学差的刘爽安排在一组,互为“小老师”。在课堂讨论时,遇到不会做的习题就请教对方,都不懂的就问老师。

班主任赵桃说:“现在申羽近英语能考120多分,刘爽的数学成绩也提高了30多分。”

让学生成为彼此的“小老师”,是学校推进课堂改革,探索构建“驾驭式自主教育实践体系”带来的改变。

胡克州说,小组合作是“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学校实行“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的小组合作机制。

记者走进高一年级教室时看到,14张课桌有序排成三列,每桌4名学生,教室正面、侧面和后面各有一张黑板。英语老师汪凤用正面黑板授课讲解习题,其余两张黑板被划分为14个区域,上面写着各个小组的名字和口号,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展示。

“全校教室都是这样的布局。”汪凤说,全班学生按照“学科互补、学习互助、个性相合”等原则组建4人小组并编号,1号和2号分别是3号和4号的“小老师”,负责针对性指导;1号与2号可以就较难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小组合作贯穿课堂全过程。汪凤先发放“名词性从句”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钟,随后讲解总结名词性从句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在导学案上做习题,期间引导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几分钟后,汪凤从每组中抽取一名学生到黑板前作答。她发现,黄华林等多位学生混淆了“what”和“that”的用法,紧接着对这类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先学生、后老师,先组内、后班级,先个人、后合作。”汪凤说,每堂课都是依据导学案分阶段完成“学、教、练、展、评”各项任务。

郑礼告诉记者,每堂课老师讲课15分钟至20分钟,老师抛出问题,每个小组进行共同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在申羽近看来,小组合作提升了自己的参与感、专注度、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性。“让学习更有乐趣。”

胡克州说:“我们始终告诉学生,‘自己学会不算会,教会别人才算会’,鼓励‘小老师’带着后进生一起学。”

帮助更多贫困生勇敢追梦

在高三某班门口,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十分醒目的“班级文化栏”,设有班级活动展示、班级学习心得、值班班长寄语等板块。上面写着班级目标,下方还有办班理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不仅如此,学校在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方面更是别出心裁,特意在操场上刻了一张“全国重点高校地图”,让学生们知晓他们的目标学校在哪里。

行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礼貌地与老师打招呼、朝气蓬勃。教学楼门口显眼位置,张贴着考试光荣榜,对“卓越之星”“精英团队”“学科冠军”“小小好老师”等逐一进行表彰。学校还通过持续开展红色经典教育和党史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家意识。

陈华是思政课老师,他说,学校有1433名脱贫户的子女,其中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占38%左右。针对这些学生缺乏父母陪伴,学校依托思政课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温暖的家。

陈华说,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时政内容有机结合,组织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在高中部设《文化综合》和《社会纵横》两门课程,专题讲解中国古代典籍……

“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胸怀梦想、勇敢追梦。”胡克州说,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走出大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学生王豪家住镇雄县以勒镇庙埂村,父母长期在昆明打工,两个姐姐上大学,弟弟读高中,家里负担重。得知这一情况后,学校积极争取,给王豪每学期发1250元的补助。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学校还免费送他到北京、成都、长沙等地参加竞赛。

“我从小喜欢科技,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去年,王豪考取了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他希望自己能读到博士。

办学5年多来,学校学生从1300余名增至8355名。2020年和2021年全校共有1464人参加高考,连续两年本科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87.6%。其中2021年本科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90.1%,有246名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

来自镇雄县大湾镇大湾村的李祥勇,家里也曾是贫困户。寒窗苦读的他,今年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技术类专业。“这是一所造梦的学校。”李祥勇说,造学生未来的梦,造家庭期望的梦,也造国家富强的梦。

如今,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的带动下,镇雄县高中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吸引大量当地学生回流,还吸引昆明、曲靖等地的一些学生前往就读。这所学校的不懈探索,正在“照亮”乌蒙山区。(记者 林碧锋)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