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佳酿 留香千年 杜康匠心酿造只为一坛好酒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18 15:2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18 15: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国的诗文经辞中,酒,常常作为一个美好的意象词出现。

曹操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李白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雍陶叹:“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诗经》中也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而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也世人皆知。由此可以窥见,早在夏商朝时期,酒就很常见了。

酒,作为国人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渗透到了整个中华文明史之中。

粮食原料,匠心酿造

在粮食匮乏的年代,人们不断探索用新的原料酿制白酒。在困苦的岁月里,酒,成为了生活中的调味剂。辛勤劳作一天的人们,坐下来,喝几口酒,说说笑笑,一天的疲惫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白酒酿制当中,属高粱酒的口感最为纯良。酿制高粱酒,首先要将高粱在水中浸泡,之后盛放在专用的木酒甑(zèng)里,烧大火蒸熟,用余热焖蒸一夜,到第二天早上才算蒸好。蒸好的高粱要迅速地摊开晾放。

当温度降到30°时,就可以拌酒曲了,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也是酿好酒的法宝。为了将酒曲拌得均匀,撒过酒曲的簸箕需要一个一个地翻底,再撒上第二遍。酒曲的量关系着酒的质量,因此不能多也不能少,对度的把量,全凭酿酒师积累的经验。

酿好酒,光凭积累的经验远远不够,还需要与大自然配合,比如水、温度、空气等,尤其是温度,直接影响着酒的质量。

蒸熟的高粱拌好酒曲,堆放在一起。几十个小时以后,在特定的温度下,那些沉睡的酒曲中的发酵菌们会被唤醒。等到一定的温度,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放在发酵池中进行密封发酵。无论冬季或夏天,对于酿酒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控制好温度。

长达半个月的发酵期内,酒曲中混合的各种发酵菌,将使粮食发生神奇的转变,将粮食中的淀粉和糖变成酒精,使粮食成为可以蒸馏取酒的酒醅。

酒窖,大大小小排列的酒缸,藏着来自不同年代的秘密。

岁月流转,酒酿越陈越香,越酿越醇,这是大自然对人们额外而又美好的馈赠。

佳酿偶得,历久弥香

原始先民的生活十分艰苦,衣食住行皆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人们掌握的生活资源并不丰富,他们未必会特意去酿造一种饮品。所以最初的酿造酒成品应该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得到的。

史料记载,在黄帝时代,杜康专司粮食的管理,他在保存粮食的过程中,偶然的契机获得粮食的“精华液”,“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杜康将粮食放在树洞里,发酵之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是最早关于酿酒的记载。

4000多年前,杜康从“空桑秽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的启发中反复研试,造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杯高粱酿的酒,同时也奠定了我国酿酒业的基础,被后人尊崇为酿酒鼻祖。

4000年后的今天,杜康酒,精选杜康酿酒遗址自然地理环境下所特有的高粱、小麦为主料制曲,秉承杜康始酿秫酒并世传千年的“三蒸三酿,五齐六法”,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古训,一丝不苟,使杜康酒在岁月的变迁中历久弥香。

“一生只为酿造一坛好酒”。数千年以来,无数杜康人秉承酒祖造酒工匠精神,秉承的工匠精神,“方寸见初心,咫尺遇匠心”,传递“天下第一美酒”的美誉,延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千古绝唱。

(图片由杜康授权使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