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结硕果

尉氏县永兴镇西范庄在县乡农技部门的帮扶下,新发展山药种植600余亩,吸纳本村及周边贫困户20余人就业。高山岳葛高远摄  ①近年来,尉氏县占地近百亩的康道扶贫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注入动力。

产业扶贫结硕果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21-05-27 07:53
2021-05-27 07: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尉氏县永兴镇西范庄在县乡农技部门的帮扶下,新发展山药种植600余亩,吸纳本村及周边贫困户20余人就业。 伊川建业绿色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沟域经济示范区,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将为当地提供1500余个就业岗位。高山岳葛高远摄

①近年来,尉氏县占地近百亩的康道扶贫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注入动力。

②近年来,尉氏县多方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让贫困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③尉氏县邢庄乡鑫晟纺织扶贫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在赶制国内外客户订单。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李新义摄

□本报记者曾鸣

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开出脱贫“良方”

位于南阳市北郊的南阳月季博览园里,朵朵月季姹紫嫣红。在距离博览园不远的卧龙区石桥镇,月季种植让当地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咱们月季园里,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也能有事干。剪个花枝,一天下来多的能挣两三百元,还离家很近。”石桥镇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王玉阁说。

月季花开致富路。“十三五”期间,南阳市月季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年产值25亿元。苗木供应量达到国内市场的80%,出口量占到全国的70%。

艾草长成大产业。艾草产业也是南阳的一张名片。目前,南阳市艾草种植面积近3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全市艾草企业1529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艾制品加工基地和艾叶集散地。加上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桐柏桔梗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南阳以“八大宛药”为龙头的特色中药材产业红红火火,带动10多万名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南阳市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中药材种植年产值50多亿元,全市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张长河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不少地方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药等特色种植产业,助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强农富民之路。

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他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的殷殷嘱托,积极推动各地坚持短中长结合统筹谋划扶贫产业,确保短期能脱贫、中期能致富、长期可持续,重点扶持发展了五大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品牌。我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创建了64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5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了600个河南知名农业品牌。

发展小型加工业,实现家门口就业。以扶贫车间为抓手,围绕农产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厂房建在田间地头,方便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全省建设扶贫车间3820个,带动贫困群众5万余人。

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好风景换来好“钱”景。全省培育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18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50个、旅游扶贫示范户1034家,建成运营民宿592家,旅游产业带贫人数达32万人,人均年增收3500元。

发展电商产业,铺就脱贫“快车道”。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重点,去年以来全省通过电商促进农产品上行490亿元。目前,全省共认定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5个,覆盖全部脱贫县。

发展光伏产业,照亮脱贫致富路。全省建设扶贫电站超2万个,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容量全国第一、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容量全国第一、参照执行项目规模容量全国第一,年收益约25亿元。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实践证明,近年来我省一些发展规模大、带贫效益好的扶贫产业,都是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千方百计引来增收“活水”

清丰县阳邵乡食用菌基地,一座座大棚充满生机与活力。大棚内,整齐排放的菌棒上,一簇簇平菇长势喜人。

“一个棚大概投资3万元,出菇3茬约2.5万公斤,第一茬基本回本,剩余两茬为净赚。”捧着刚刚采摘下来的平菇,阳邵乡北阳建村村民崔兆亮笑得合不拢嘴。

在清丰县,不少村民像崔兆亮一样,在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食用菌产业搭建的扶贫平台,靠着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政策资源是最可靠的资源,政策支持是最根本的支持,产业扶贫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出台了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引金融活水,灌产业良田,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难题。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支持产业扶贫发展,我省要求各地优化市、县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坚持财政资金向扶贫产业倾斜,不断提高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比重。2020年,我省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财政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向产业扶贫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进一步加大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2016年至2020年,我省投入到产业扶贫的财政资金达441.3亿元。

加大金融资金投入。探索出了扶贫小额信贷“卢氏模式”,有效破解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信用低、机构少”等难题,把“小银行”开到了贫困群众家门口;创新出台了支持带贫企业发展的《“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实施方案(试行)》,畅通了带贫企业贷款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强化了带贫意识,实现了金融扶贫的“双轮驱动”。截至2020年年底,我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15.32亿元,居全国第2位,带动贫困群众146.43万户;全省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164.53亿元,支持带贫企业2317家,带动贫困户26.5万户。全国金融扶贫现场观摩会在我省召开,扶贫小额信贷“卢氏模式”在全国推广。

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投入。统筹各级各单位结对帮扶资金、“千企帮千村”资金、社会组织捐赠资金等,更多地用于扶贫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有1.33万家民营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实施产业帮扶项目7795个,投入产业资金88.4亿元,精准帮扶1.87万个村。

近年来,我省还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通过发展扶贫产业,不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所有脱贫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据统计,我省有469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帮扶、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脱贫。

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原来种不成庄稼的地,俺们栽成树了。一亩八分地,种了几年树,卖了将近2万元。”站在自己种植的经济林里,兰考县仪封乡东岗头村村民韩国祥笑容满面。

在品牌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兰考县有上万户农民通过在河边、沙土地等不适合种粮的地方种植泡桐、杨树等经济林木,实现增收。

树木、优质板材、品牌家居……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使得兰考家居产业集群初见成效,2019年全县家居及木制品行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同时,兰考县还探索“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兄弟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的带贫致富模式,实现畜牧产业链条有效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围绕“无废城市”创建,先后建立起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兰考科技园、新能源推广示范园,为产业发展积聚后劲。

围绕强县和富民的统一,兰考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城乡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增强县域竞争力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在产业链条中增收致富,持续推动县域治理“三起来”在兰考落地开花。

脱贫攻坚期内,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像兰考县一样,一大批贫困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洛宁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坚持“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发展金果、金鸡、金牛、金叶、金融“五金扶贫”为主的产业扶贫发展之路,先后打造了6条沟域经济示范带,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收入的比重持续提升。

潢川县稻虾共作扶贫模式,采取“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示范基地+能人大户+水产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政府对发展小龙虾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对贫困户养殖小龙虾每亩给予400元补助,实现了“一水两用、一亩双收”,形成了苗种繁殖—稻田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新县全域旅游扶贫模式,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带动了全县84%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

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引来“活水”。通过产业扶贫,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各种资源优势得到了挖掘和发挥,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增强,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馨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