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朱民:美国巨额刺激带来全球风险,警惕通胀之剑高悬

来源:腾讯微信
2021-05-24 19: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今年年初以来,拜登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将令美国经济出现“过热”,这也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通胀风险激增,尤其可能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影响,值得严密关注。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仅靠“刺激”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酿成危机。

 

 

今年拜登的1.9万亿刺激计划将推动美国经济过强发展,GDP增幅预计在6.9%到7%左右。“拜登过热”一定会伴随着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并改变通货膨胀预期、市场预期和市场利率,这也将迫使美联储采取收缩的货币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可能会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巨大震动,进而对美国自身的经济金融产生冲击。2021年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和最应关注的问题,就是“拜登过热”的发展及其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它的演变和预期的变化,以及美联储政策变化,是今年最需要观察的主要风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通胀:大概率事件
//

 

2008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潜在经济增长影响很大,导致了结构变化。潜在经济增长出现下跌,在2%到2.5%之间不断地波动,现在还是在2.5%左右的水平。估计从第二季度末,美国的GDP就会超出潜在增长水平,第三季度会超过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大概三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会更强。这是典型的“过热”,而过热一定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力之一。

从美国整体经济结构来说,第三产业去年大幅下滑,今年将出现大幅反弹,但总供给仍不足。从总需求来看,美国主要是消费推动,投资还是不足。给老百姓持续发钱,消费将强劲反弹,造成总需求过热。总需求过热加上总供给不足,两者交织的结果就是物价上升。所以说,通胀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由于疫情的影响,劳动力严重不足,失业率高,且劳动参与率下降。当总需求过热,总供给和劳动力不足时,将造成工资上涨——这在经济学上也是非常简单和直观的,是经过无数次理论和实践证明的。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一定会引发至少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这个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会不会演变成全面性通胀,目前还不能下结论,但潜在风险是确实存在的。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美联储:不确定因素
//

 

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当结构性的、暂时性的价格反弹出现,甚至是以很快的速度反弹时,美联储怎么办?美联储的任务就是把通货膨胀控制在2%,之前一直达不到2%,而今年超过2%是高概率事件。美联储加不加息影响重大,它如何行动又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这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这些结构性通货膨胀已经先把市场利率推了上去。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来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改变,但目前还只是初步试探性的改变,等那1.9万亿美元真的完全注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这种情况下,美联储的利率逐渐上升,对全球经济影响很大。通货膨胀上升,一定会打压股票市场,所以整个股市、债市运动的方向会翻转。而落实到不同的产业和企业,就会使得信用债的利差在已经收紧的情况下再次扩大,就像2001年初时那样,产生市场和企业负债的不平衡,这也是我们能看到的由利率引起的金融的不确定性

利率成本上升引起的最大问题是财政的不稳定。现在出现了政府债务和付息成本的悖论:发达国家在过去一年里,政府债务增长了几乎15个百分点,但付息成本占GDP的比重反而下降——因为零利率。只有发展中国家利率水平是上升的,利率水平一上升,政府的付息成本就上升,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政府付息就上升一个百分点。当政府债务超过100%时,财政就不可持续了,这对财政的影响很大,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影响更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刺激政策:陷入恶性循环
//

 

从今年来看,“拜登过热”隐含的潜在风险很高,即使2021年不发生通胀,2021年以后呢?美国的财政赤字会继续上升,利率的变化会极其敏感,市场已经高度紧张了。而美国本已面临着很多的深层次风险,过热之后,美国经济面临大幅下滑的隐患。这就是为什么拜登坚持要在1.9万亿美元之后再继续砸下3万亿美元投资的原因。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财政刺激一旦开始就得不断地刺激,只要一停,经济就下滑。2008年的经济危机,就是美国潜在增长率过热之后出现的。财政刺激一旦开了水闸,要维护经济平稳着陆很不容易;若再继续扩大刺激,当前的刺激怎么收回又是很大的挑战。

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和消费的依赖,但制造业供给严重不足,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弱化,金融和实体经济脱钩,实体经济投资不足,劳动力供应增长下降,收入分配急剧恶化。这一系列的结构问题,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强刺激来解决的。其实它需要的是供给侧的改革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拜登过热”最终一定会走向“拜登危机”。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At risk of overheating"

 

 

责编 |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