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宝丰:“四变”兴农从会种农田到“慧”种良田

来源:中国搜索    2021-04-13 13:42
来源: 中国搜索
2021-04-13 13: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核心提示:据了解,2019年以来,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宝丰县先后投资1.53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项目区每年可增收粮食1050万公斤,惠及农户15236户,增加农民收入2310万元。

四月清和雨乍晴,4月13日,走进平顶山市宝丰县高标准农田商酒务镇项目区,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笔直整齐的树木站立在平整宽阔的田间道路两侧向前不断延伸,田间麦浪随风轻拂,不远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竣工验收。

春去秋来,这片沃土年复一年耕耘希望,收获美好。据了解,2019年以来,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宝丰县先后投资1.53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项目区每年可增收粮食1050万公斤,惠及农户15236户,增加农民收入2310万元。

变“望天田”为“致富田”

宝丰县坚持“先规划后实施、先整合后推进”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发展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上阵,第一时间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乡镇与项目施工单位人员更是24小时吃住工地,随时解决各类突发问题。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负责人赵振华介绍:“针对示范区水资源匮乏问题,我们采取‘提灌’节水灌溉模式,选取最高位置建设了一个2500立方米蓄水池,在净肠河河道里建了漫水桥和提灌站,雨时能蓄水,旱天能灌溉,将8000亩‘望天田’变成了‘致富田’。”

变“粗放型”为“智慧型”

从精耕细作到精准农业,如今的农田内装备的物联网水肥一体机,可实现核心区5000亩土地喷灌全覆盖、水肥精准化,年节水量达35万立方米、节省施肥费用十余万元。示范区配备测土配肥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业设备,原来需要八天收割的粮食,现在三天就可以收完。“以前种地施肥都是一炮轰,现在种地都现代化了,施肥少量多餐,俺在手机APP上点一下,定期就能自动施肥,1000亩的地,两天就浇完了,省事儿的很!今春雨水多施肥足,俺看今年的收成中!”该县商酒务镇赵官营村种粮大户闫现高高兴地说。

变“一家管”为“大家管”

在赵庄镇官衙村,村干部在田间逐一查看田间的路基、机井设施。宝丰县通过监理“盯”、专人“查”、村干部“看”、第三方验收多方合力,做好对高标准农田关键环节监督,构建监理、业主、乡村、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实行县、乡、村分级管理,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管护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管得住、用得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

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油菜花乡村旅游节伴着春风盛大开幕,田野中一望无际的万亩油菜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利用高标准农田种植油菜发展“美丽经济”,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宝丰县采取流转或托管的方式,将土地合零为整,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统一开展耕、种、防、收等生产服务。康龙公司对流转的7500亩土地集中经营,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年产值达1.2亿元,安排就业岗位137个,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80余万元。据了解,新建的7万亩高标准农田中,已有5万亩集中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新路径,最大限度发挥了高标准农田效益。

“今年,我县已谋划高标准农田项目4万亩,在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出新招,在提升农业质效上求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作文章。为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贡献宝丰力量!”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文胜伟信心满满。(宝丰县委宣传部供稿 刘爽)

(刘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