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探伤工:钢轨“医生” 护航通行

俯身蹲下、敲打钢轨、继续前行,看似连贯却需要全神贯注的动作,刘文才一个晚上要做百余次。每一次“问诊”,这些“医生”都会感到如履薄冰,生怕疏忽漏检;而每次得出准确无误的探伤结果,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

地铁探伤工:钢轨“医生” 护航通行

来源: 大河网
2021-01-11 0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个人档案】

姓名:刘文才

年龄:30岁

职业:郑州地铁5号线探伤组工班长

□河南日报记者 金京艺文/图

1月6日凌晨1:30,郑州地铁5号线,在地下20米深看不到尽头的隧道里,刘文才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在枯燥和乏味的陪伴中,为地铁钢轨“把脉问诊”。

一边用手灯探照轨道,一边盯着超声波钢轨探伤车上的面板,从不断跳动的电波波形中判断钢轨是否受损……在每500米就会出现的钢轨焊接处,刘文才要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拿锤子仔细敲打探听。

俯身蹲下、敲打钢轨、继续前行,看似连贯却需要全神贯注的动作,刘文才一个晚上要做百余次。

从七里河站到南五里堡站,平日里地铁列车十分钟即可“速达”的5公里钢轨区间,刘文才和同事们要两两一组,推着百十斤重的超声波钢轨探伤车,以“60厘米步伐”走上近3个小时。

他们是地铁探伤工,也被称为钢轨上的“医生”——由于钢轨每天都会受到列车碾压,且存在热胀冷缩变化,需要探伤工利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和手工检查的办法,定期给轨道“体检”。

脚踩沉重的绝缘鞋,头戴醒目的安全帽,工作服上的反光条格外耀眼。若不细看,还真能把这几个工作起来严谨、沉稳的“90后”帅小伙当成经验老到的“大工匠”。

“别看我们年轻,干起活儿来可是个个顶事儿!”说起自己的团队,刘文才很自豪。这几年,随着郑州地铁一条条开通,探伤工作也越来越繁重,这个团队的骨干成员已经承担了郑州地铁3号线、4号线、5号线以及14号线的空载及正常运行等探伤工作。“每一段钢轨的转弯我们都记得住。”

由于地铁列车有固定的发车时间,为了不耽误首班车开出,探伤工作必须在凌晨0:30到4:30之间完成。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特别容易犯困,尤其到两点半以后,可我们必须要打起精神来。”在刘文才看来,探伤这个工作没有“大错”和“小错”之分,“哪怕钢轨只有毫厘的损伤,都可能危及成千上万名乘客的安全。”

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刘文才和同事们商量好,工作时都不能喝水。冬天还好,到了夏天,闷热、潮湿的空气,加上大体力劳动,在地铁隧道里走上几步,“整个人都能湿透,可再渴也得忍着。”

黑白颠倒、日复一日,精神和意志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累不?

“累啥,以前在高铁上探伤,风吹日晒都得干,现在既吹不着也晒不着,白天还能照看家里刚出生的孩子,这点苦,能吃!”刚刚还是一脸严肃的刘文才,笑了。

【记者手记】

钢轨,地铁列车的两条“腿”,腿上有伤,路便不好走。钢轨“医生”上眼瞧一瞧,自然“药”到“病”除。

每一次“问诊”,这些“医生”都会感到如履薄冰,生怕疏忽漏检;而每次得出准确无误的探伤结果,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

刘文才说,这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只不过是熬了几个夜。

而我们知道,这无数个夜晚奋斗的背后,事关乘客生命安危。

(编辑:郭同欢)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