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锋 :疫情背景下,看网络媒体的未来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20 09: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此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地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特别是中俄两国和衷共济、守望相助,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在这场人类共同的抗疫战斗中,再谱友谊新篇章。

作为一名中国的互联网人,我亲历并欣慰的看到,在这一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疫情防控战斗中,互联网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看到,为了有效扼制疫情传播,九省通衢的武汉,一夜封城,千万人口被“困”家中,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无一人。但是,城市交道可以停摆,生产生活却不曾停滞。因为有了互联网,远程医疗、在线义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问诊看病,人脸识别、AI测温、手机健康码、大数据溯源等众多互联网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运用,让病毒传播风险降到了最低。网上超市、网上课堂、云会议、网络剧院等移动互联网应用,让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在网上接续。全民战疫,中国互联网交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答卷。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忆”。我在这里分享一个关于网络媒体我所亲身经历的故事。

2020年1月23日,大年二十九,中国春节临近,武汉封城了!全国上下突然陷入了极为紧张的氛围,各类信息席卷而来,恐慌情绪铺天盖地。那一天晚上,我看到我的好朋友、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施琳玲,在微信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话,“眼泪一直流!今天,是这个城市最为悲壮的一天!我的城市生病了,我们要治好她。”

随后,我又接到了另一位好朋友刘哲峰的电话,他是中国卫生健康委宣传司网络新闻处处长,此时正远在海南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挂职工作,他也正因看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心急如焚。他说,“老彭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该是咱们网上医疗自媒体战队,上战场的时候了!”当晚凌晨,我和刘哲峰、施琳玲等医疗领域的朋友,自发组成了“抗疫网上战队总协调小组”,迅速通过微信向全国医疗自媒体,发出了“紧急召集令”。众多卫生医疗健康领域的网络正能量自媒体人员,迅速响应号召,以最快的速度组成了由科普辟谣组、舆情指导组、基层指导组、传播组等十余个网上战斗小组为主要建制,共有 280余名骨干参加,带动覆盖了全国近3000个医疗卫生单位的抗疫网上战斗梯队。他们中既有健康领域的记者,也有医院的医护人员,既有首都大医院的名医,也有地方基层医院的小护士,但他们都是这些年来活跃在网上的正能量传播者,其中就包括处于疫情“风暴眼”的武汉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一边线下抗疫,一边网上战斗,常常刚走出手术室,就走进了网络直播间,二个多月时间,这支网络战疫别动队,采用“云模式”协同作战,发起“致敬最美逆行者”网络活动,为全国支援武汉的白衣战士制作了近42600张英雄图谱号召网民应援点赞,生产原创科普作品 11500 余篇,辟谣信息 520余篇,防护科普视频 8000多条,网上阅读总流量高达290亿次。此外,还向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等部门提供资政报告60余份、共16万字,联合募集善款近500万元人民币,特别是在48小时内组织了一台网友众筹式网上元宵晚会,通过“网络传递方式”为奋战在武汉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送去了元宵,让错过春节的勇士们感受到全国人民的温暖。

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感受深刻。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战斗中,网络媒体不仅激发了人民的昂扬斗志,而且成为舒缓社会心理压力的“减压器”、快捷高效传递信息的“主干道”,是链接全国抗疫力量的重要桥梁,发挥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重要作用。

今天,中国疫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疫情让人类面临巨大挑战,全民网络生存的趋势日益鲜明,网络媒体在战斗中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是否做好了准备?未来之路在哪里?有几点思考,与各位分享:

一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媒体的边界在哪里?

这次疫情期间,大家看到各类互联网平台广泛参与防疫,数字化传播大势所趋。我们知道微信、抖音、快手、知乎、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应用平台是有信息技术优势的,虽然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但是他们都具有了大众传播的媒体属性,而且内容更轻松娱乐,互动体验性强,传播更高效多层次,与普通公众的连接更广泛。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虽然也有充分的互联网发展,但是“+互联网”与“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网络媒体与各类创新互联网平台是否能有更充分的融合、融合的有多深,或许决定着互联网媒体未来能走多远。

二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体的角色是什么?

疫情期间,来自各方正能量的网络声音汇聚成一曲战疫大合唱,网民与媒体在网上同频共振。上海市医生张文宏通过互联网频频发声,平息谣言,风趣幽默、金句频出,一跃成为国民“网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生巍子自己在抖音录制短视频传递科学防疫知识,疫情期间他的账号“医路向前巍子”播放量超过12亿。他们不是媒体人,却是媒体最需要的,也是老百姓更愿意信任的专业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背景下,如果各类专业人士直接跨过了媒体这个传播介质,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络信息发布人,那么媒体未来之路在哪里?

三是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媒体如何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

疫情以来,在中国,依靠网络直播带货异常火爆,成为各地经济复苏的亮点。一个叫薇娅的中国姑娘,仅仅为助力湖北复工复产的电商直播带货活动,成交金额就高达2.5亿元。依靠网红、电商等网络新经济、新业态,通过网络声音带来的流量与产业结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如果网络媒体还停留于传统的“你干我吆喝”的传统宣传模式,融合不能深度进入互联网产业,不能从产业发展的旁观者成为价值供应链、生产生态链上的深度参与者,那么网络媒体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2021年,中国将迎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这新旧交替之际,中俄两国嘉宾通过云端,共同探讨今年以来中俄媒体及互联网行业在携手抗疫、加强合作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共建更多元、平衡的世界传媒秩序,意义重大。

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愿与中俄两国社会各界一道,继续发挥我们拥有互联网领域全国性社会组织与公募公益基金的双重身份优势,搭建沟通桥梁,聚焦互联网发展,不断壮大“中俄友好声音”,助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中俄友谊地久天长。

(作者系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