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日本科技集团软银在2016年以32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商ARM,创下了芯片制造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记录,江一直保持到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9月13日宣布有意以400亿美元收购ARM。
尽管两家企业同处一个行业,ARM与英伟达截然不同。英伟达生产昂贵芯片GPU,专门用于游戏加速和人工智能数字运算的数据中心。ARM设计可用于组成“物联网”(IoT)的从智能手机到汽车和计算机化小物件的各种用途的通用芯片的架构。消费级别的ARM芯片每年发货超过200亿个。
ARM的核心市场定位是软银收购的理由,但它却在日本人的管理下陷入了困境: 营收停滞不前,亏损不大却持持续不见盈利(见下图)。分析机构CCS Insight的Geoff Blaber将其归因于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的放缓以及物联网设备低利润率。ARM的400亿美元估值仅比软银收购时高25%,而如果扣除Nvidia支付的15亿美元挽留ARM员工的资金以及可能划入软银账下的50亿美元现金或股票,那总市值仅高出5%。同时,在四年前,英伟达的市值低于软银收购ARM的市值,如今却高至3090亿美元。英伟达的产品一直呈井喷态势。
英伟达的收购ARM意图是想要拓展既有市场。ARM的技术可以帮助英伟达构建自己的通用处理器业务,从而为安装了英伟达加速器的数据中心计算机提供服务。这是个利润丰厚的市场,目前由因特尔占据主导地位,后者也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希望将其GPU专业优势融入ARM的设计中,从而使新产品对其客户更具吸引力。
苹果、高通和三星等英伟达的客户一直保持沉默。ARM的商业模式依赖于创始人之一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所谓的“半导体行业的瑞士”,即不通过出售芯片或产品与客户竞争。如果英伟达调整ARM的产品以符合自己的目标,或者优先选择ARM的设计,则可能影响到之前的经营策略。
英伟达承诺不改变ARM的商业模式。芯片行业分析师帕特里克•穆尔海德表示,既然英伟达的老板黄仁勋公开给出了这样的保证,那就不太可能冒险食言,否则就有遭诉讼的风险。但是,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按照英伟达的营收标准,ARM的许可收入是小虾米。如果可以利用ARM的收购将英伟达推向新市场,那么无情的商业逻辑可能会促使黄仁勋一意孤行。RISC-V——一组可免费获得的设计——的托管人一直在关注此事,ARM仍然独立运行,暂没有上述危机。
监管机构的问题也迫在眉睫。英国政府持干预主义的态度,可能会附加收购条件,例如将ARM的总部设在英国。中国也可能反对。
(编译:于光明 编辑: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