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瓷再兴,三宝村的“蝶变”

来源:新华网
2020-10-10 14: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南昌10月10日电题:因瓷再兴,三宝村的“蝶变”

新华社记者袁慧晶

这是一片晨曦中老树青竹小草互道早安的山谷,绵延近十公里,位于“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的东南山麓。它叫三宝村,相传从宋代开始出产瓷土,因每日出产的优质瓷土价值三个金元宝而得名。国庆假期,游客慕名而来;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个村庄曾因瓷土矿关闭而凋敝不堪。

“仿佛隐居在桃源,又不乏烟火气。更重要的是,这里能与瓷土进行最原始的亲密接触。”南昌游客任玲带着孩子住在三宝蓬艺术聚落的民宿中。5日下午,她参加了这里举办的乐烧派对,孩子在开窑那一刻充满惊喜。晚上,她们一家人在一旁的青瓷文化餐厅享受了一顿美食。

三宝蓬艺术聚落是当地引进的文化业态之一。项目负责人肖学锋介绍说,最初他们想打造一个以艺术家为核心的生活圈与秀场,定期举办论坛,关键词是开放、多元和引领,如今,大方向未变但更接地气。

“选择三宝,是因为这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肖学锋告诉记者,国庆假期,三宝蓬艺术聚落每天都推出不重样的主题活动,如陶艺评论沙龙、色釉瓷绘作品展、茶食器主题展等,假期前五天已经接待游客五六千人次。

距离三宝蓬艺术聚落不远的马鞍岭村小组,过去家家户户都有水碓,农闲时就靠水碓做着瓷土加工的营生。“后来瓷土加工没生意了,村里人只能出去谋生,马鞍岭50多户人家外迁得只剩下12户。”三宝村村委会主任汪锋说,2018年初,村里开始试点资源入股模式,整合42栋房屋重新规划,村庄面貌得到极大提升,原本只是路过的游客也开始在村里停下来走一走、吃一吃、歇一歇。

贫困户王宝生惊喜地发现,过去无人问津的农房,现在租给艺术家当工作室,一年能有5万多元的房租。他还在附近开办了陶瓷生产销售作坊,专接线上订单,2019年销售额达60多万元,加上村里资源入股的分红,家里一年能赚20多万元。

“马鞍岭现在有5家民宿、5家饭店、2家小超市。留在这里的村民创业积极性增强了,收入提高了,外迁的村民现在都想着回来。”汪锋说,“我正在筹建村史馆,预计今年底开放,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陶耕文化。”

三宝村沉淀的文化资源被盘活,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陶瓷文化的集聚效应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彰显。

长沙人文祥实现了从一名普通游客到资深“景漂”的转身,他的文祥窑工作室刚刚搬到三宝村。“陶瓷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里没有围墙,更开放,很适合创作。”文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当地湖田窑的元素用起来,推出青白瓷的葵口碗;二是研发了一种陶瓷釉下彩的技艺,用釉下彩也能表现工笔画的效果。

据统计,常住三宝村的外地人有3000多人,像文祥一样的“景漂”人数超过当地人口的4倍,类似文祥窑工作室的陶瓷类文创机构近200家。它们利用民房修旧如旧,成为游客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