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度过寒冬?谈何容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5-15 18: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汽车行业遭遇重创。第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将近一半。中央及地方政府在3、4月出台、修订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行业发展。但长期来看,车企仍压力重重,不仅需要面对日益增加的减排要求,还要适应向移动服务转型。

2017年5月做出的中国乘用车销量预测是谨慎乐观的:预计到2020年,汽车销量将增长12%,到2023年增长22%。除了成交量的增长,市场对于消费升级、车辆精良化、更丰富的功能和更高的价格也有进一步预期。正是这些预测促使汽车行业增加了产能和投资。

然而,汽车价值链已经处于转型压力之下。汽车厂商不仅需要面对日益增加的减排要求,还要适应向移动服务的转变(移动即服务),这让制造商原本与消费者的直接连接断开,进而对丰厚的利润产生威胁。对于供应商而言,技术转型迫在眉睫。自动驾驶、新能源动力车和数字化,等等技术都会产生额外的研发费用,迄今为止回报有限。那些建立于扩张阶段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也因此承担上大量的投资和债务负担。

2019年的汽车销量与2018年相比已经有所下降。在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汽车行业遭遇重创,第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将近一半。本土汽车产业不得不面对这一新现实,短期内陷入艰难境地。

汽车行业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央及地方政府在3月和4月出台、修订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最近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与汽车金融有关。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通过适当下调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加大对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原本计划在今年7月1日实施的国六排放标准,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是一个艰难的目标。特别是考虑到清理国五车辆库存,一季度销量下滑更加大了实现的难度。4月9日,政策开始调整,允许全国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适当延后实施。4月28日,进一步调整,国六标准全面实施延长至年底。这一政策避免了经销商降价出售,也让厂家和供应商可以去掉部分国五车辆库存。

虽然一季度汽车销量整体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细分市场用户心态不尽相同。其中,高端市场份额从13%上升到16%。高端品牌车企受到的影响也比整体要小,如:奔驰、奥迪、宝马和沃尔沃销量下降幅度为20%至30%。为此,新能源汽车补贴对于价格上限做出了调整(注:电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促使特斯拉在4月下旬将Model 3的价格下调至刚好低于上限。总的来说,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很可能会在各个细分市场上进一步增加价格压力。

与此类似,在省市层面,也增加了多项政策措施。约有25个城市增加对新能源汽车和汽油车的地方购车补贴,这些补贴往往与当地生产的车辆挂钩,支持当地经济,拉动需求。其他地方政策还包括,上海和杭州扩大2020年的可上牌量。

总体而言,政府的扶持措施显示出对于汽车行业持续战略转型的重视,将进一步推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无论是直接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计划、取消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还是地方上增加报废国四车辆的补贴,都显示出对转型的支持,并将继续通过国际竞争、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国内市场份额来壮大汽车产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新政策的推出和修订,我们预计2020年的情况将较之前最坏的预测有明显改善。目前的预测模型显示,销量下滑在8%到12%之间。通过有限的降价,汽车行业应该能在2020年维持这一水平。

4月份公布的新政策将会帮助汽车行业解决燃眉之急,度过当下的难关。但这些政策不会从根本上扭转行业必将面临的三大长期挑战:创新、成本和需求。

首先,汽车行业正在努力解决用户消费行为从拥有车辆向移动出行的转变。如果不能很好适应,传统汽车行业将损失大约三分之一的利润。这个问题无关政策,是车企需要面临的挑战。

第二,汽车行业仍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与2008-2010年欧洲汽车行业的整体状况有相似之处,即行业获得了政府的各种支持,以缓解短期压力。然而,在没有解决结构成本问题的情况下,多家汽车制造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继续处于成本状况不佳的状态。现今,车企高管们私下里已经形成共识,除非采取果断行动,否则许多实力较弱的公司将经历“缓慢窒息式死亡”。

第三,对于大多数家庭,购车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短期内确实会有补贴和降价的支持,然而,实际的购买决定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消费者对其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而要让消费者对经济持乐观态度,使汽车行业持续欣欣向荣,将是政府和企业需要面临的长期挑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编 | 赵若宏

编辑 | 刘夏

(文章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观中国”)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