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0月29日电 法国亚洲中心名誉主席迪蒙柳在“全球战略对话(2025)”智库论坛上表示,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应对挑战需要各国增强互信,搁置分歧,平等对话,相互学习。
迪蒙柳提到,谈及经济时便会讲到货币,而货币其实就是信任,它的价值是取决于此。在重建经济秩序的时候,需要互信,才能够重建。
他坦言,当今全球经济前景让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情绪悲观,不少学术著作甚至还谈及“战争经济”的概念,认为经济领域已不再是和平协作的场域,反而陷入混乱,可能成为各国相互对抗的阵地。
不过他也认为,当前并非全无积极信号。他提到,区域化合作便是重要突破点,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代表的双边或区域协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新的实践路径,成为普惠包容发展的潜在抓手。
迪蒙柳表示,当下重新“在岸化”趋势盛行,一些国家将生产转移至本土,既推高成本,又可能引发通胀,与“去全球化”形成两极对冲,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他认为,重构经济秩序需回归“熊彼德式”的核心逻辑,也就是通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实现全球责任共担,但这一前提是恢复真正的全球化与区域互联互通。
在制度层面,迪蒙柳建议参考联合国的经验。他强调,联合国并非“西方专属创造”,它具备凝聚共识的能力。
他还表示,全球各国的价值观与利益存在巨大差异。在这样一个迷茫的世界中达成共识,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善意。承认失败和不足是进步的基础,这一过程能让各国相互学习,展开平等对话。全球经济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也应遵循这一逻辑,才能取得成功。
10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全球战略对话(2025)”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和中国日报社中国观察智库承办。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挪威等国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与全球治理新格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编译:高琳琳 审核:马芮 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