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火箭、行云卫星首次“合体” 计划建成由80颗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

5月12日9时16分40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冠名为“快舟·传祺GS4号”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01星(命名为武汉号)和“行云二号”02星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快舟火箭、行云卫星首次“合体” 计划建成由80颗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

来源: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2020-05-12 16: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12日9时16分40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冠名为“快舟·传祺GS4号”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01星(命名为武汉号)和“行云二号”02星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行云二号”01星、02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五云一车”系列商业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进展,作为中国航天科工天基物联网星座的首发星——“行云二号”正式展开在轨技术验证和应用测试。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射的行云二号01卫星命名为“行云武汉号”,并通过在箭体上涂刷“英雄武汉·伟大中国”和“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的方式,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和广大医护工作者。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火箭冠名为“快舟·传祺GS4号”,标志着广汽传祺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为“航天科工快舟运载火箭发射助力合作伙伴”。

本次发射的“行云二号”01星、02卫星,是“行云工程”α阶段的两颗技术验证星,由中国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三江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在星间激光链路技术、星载数字多波束通信载荷、空地卫星通信协议等多个重要技术领域实现了自主创新。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将为智能集装箱监管、极地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气象数据预报、海洋环境监测、海上运输通信等多个行业提供应用测试,并为后续天基物联网的组网奠定基础。

“行云工程”计划分α、β、γ三个阶段,在2023年前后建成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彻底解决目前地面物联网业务因蜂窝通信网络覆盖率严重不足(陆地覆盖率约为20%,海洋覆盖率不到5%)而导致“通信盲区”难题,帮助客户实现真正的全球万物互联。

本次发射的“行云二号”01星、02星在国内低轨星座中首次采用了星间激光链路技术,即在轨卫星之间可通过激光通信技术实现远距离通信,可以不依赖地面站的转传,从而提高通信服务的实时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张钦 摄影/汪江波

(张钦)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