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火了在线教育,别让它“凉”下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3-18 18: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中国教育行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互联网+教育”成了特殊时期教学授课的最佳选择。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美籍副院长贾士华认为,今年开春的这场在线教学“大练兵”反映出未来在线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线教育在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具有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线教育与传统学校教学仍有高墙阻隔,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仍待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各地的正常生活,学校也难逃其影响,纷纷停课。中国开始大力转向网络教育,以确保自我隔离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业。

2月17日,教育部推出了“国家网络云课堂”。国家和学校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加之国内教育科技的支撑,让在线课程使用数量在短短一个月内几乎翻倍。

在我任职的浙江大学,春季学期教学计划所有课程均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这一平台于2016年8月启动,目前共有5826节课程上线,供2020年春季学期的学生学习。在一个月内,浙大在线教学平台参与课程的学生数量从6.8万人增至 8.7万人。未来几个月,浙大还计划进一步扩大网络课程的使用。

历史悠久,发展迅猛

远程高等教育并非新鲜事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函授课程。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学习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化,互联网和开源学习更是为规模化远程教育创造了环境。

2012年,随着包括Coursera、EdX和Udacity在内的专业在线教育服务商的出现,所谓的“慕课”(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模式开始流行起来。在美国,目前有30%的研究生在网上学习,据估计,33%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至少学习一门在线课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到2025年,全球网络教育市场规模预计将翻一番,达到3310亿美元。各大院校对教育技术的采用、对在线课程学分的认可,以及院校与在线课程提供商之间日益密切的合作,都是这一市场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

中国对在线学习并不陌生,据估计有2亿人注册过网课账号,参与1万多门课程的学习。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今年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预计也将出现25%的大幅增长。

多重因素,需求巨大

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

首先,中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市场,2018年招收了4500万名学生,到2030年,中国的毕业生人数预计将继续增长300%。

其次,在线教育将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被动式学习”,通常是在大教室里授课,很少互动,需要大量的记忆。但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今天的这一代中国学生从小在高科技环境中成长,有着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中是无法实现的。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网上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选择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有更多的个性化、定制化学习体验。

再次,通过人工智能与自适应学习的结合,教育技术的进步还带来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四,由于中国高校的转型速度较慢,学校课程与学生毕业后工作实际所需技能出现脱钩,造成中国目前技术缺口仍较大。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编码、数据分析和数字营销等纯技术性、而非学术性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这些技能在传统高校课程中并不普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灵活而个性化的在线教育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多家“慕课”平台深知用人单位需求,量身订制出一系列网络课程,成为求职者提升个人能力,走向职场成功好地方。

深挖潜力,破除壁垒

尽管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迅速,但仍有巨大潜力可挖。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制度和学位两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任何在线学位课程,能否承认在线课程学分仍是一个灰色地带。由于“上网课”和“拿文凭”之间存在脱节,人们对在线教育价值的认识大打折扣,线上教育的采用率亦会受到负面影响。

当疫情过后,一切恢复正常,学生们重新回到校园时,线上教育将何去何从?是继续将其发扬光大,进一步深挖其潜力,发挥其影响力,还是我们退回到传统教育模式的“舒适圈”?

中国具有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在线教育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机会空间很大。疫情期间的经验证明了技术如何为危机提供解决方案。现在正是让教育创新蓬勃发展的时候,不仅全国各地的学习者都将受益,我们的学术机构和社区也将受益。

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头羊。未来十年,中国能否在教育科技领域也成为领头羊,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公众号“观中国” )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