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疫、科普防疫——疫情期间专家言论总结及启示

来源:科普视界
2020-03-12 15: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我国的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关注疫情发展的同时,及时收集疫情期间专家、学者和媒体评论员文章中对科学普及、科学素质、健康素养等方面的言论,为科学防疫、科普抗疫总结经验、提供思路;为发挥科普在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中和应急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发展策略。专家学者观点总结如下:

一、科学普及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防疫抗疫的重要手段

科学普及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防疫抗疫的重要手段。科普是防疫抗疫战线中的重要力量,人民日报推出《发挥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的文章,文中提到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充分发挥科普的作用,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指出此次的疫情防控充分说明,加强科普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让“科普之翼”更加有力[1]。人民日报的《科学防治战胜疫情》文中指出:科普宣传有助于人民群众克服因疫情导致的不安焦虑情绪,让科学防疫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使人民群众懂得用科学态度对待疫病、用科学手段防治疫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2]。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能够帮助公众更自如、更科学的面对疫情,有利于政府更好的管控疫情发展。在北京科技报的战“疫”特刊中,评论员罗中云提出战“疫”亟须补上公民科学素质短板,指出在严峻疫情前,仍有一些人不以为然,还有一些人则谈虎色变,这些源于科学素养不高的表现对疫情防控造成了消极影响,对此政府、科学界、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公众自身应长期不懈努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仅能够提高疫情防控成效,也能更好的适应时代新要求[3]。

采用正确有效的措施推进科普防疫,能够加速取得疫情防控战的胜利。除了对已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同等重要的是减少感染人数,中国疾控中心的高福主任提出控制疫情高峰要靠普及病毒认知知识,推广“口罩文化”[4]。大型城市针对疫情推出了集中隔离、在家办公、网上授课、发放社区出入证等措施,而中小城市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医疗资源短缺、群众意识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运用科普提升防控水平。人民日报评论员李拯在《城乡一体,抓实抓细疫情防控》一文中提及针对中小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和健康素养相对偏低的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做好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工作,让信息和知识充分流动,促进人们更好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科普工作者们应推进科学普及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齐头并进,为防疫抗疫贡献重要力量。

二、科学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公民防疫抗疫的重要武器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个人是渺小的,我们在与疫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防疫,以科学精神做好抗疫工作。

科学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公民防疫抗疫的重要武器。目前我国除湖北以外新增冠状肺炎确诊人数连续多日下降以及多地零增长,这正是广大一线抗疫工作者秉承科学精神,科学防治取得的成果,从武汉封城到各地实施管控措施,从延长春节假期时间到推行居家办公、错峰复工,从诊疗方案的第一版到第六版,都体现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和常识的科学精神。科技日报评论员指出疫情防控要把科学精神贯穿始终,缺了科学精神内核的科学防治或将流于形式[6]。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最有效的药物是人的免疫力。因此公民要培养健康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防疫抗疫构建坚固的防线[7]。

如何运用好科学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两个重要武器,是防疫抗疫的重点研究问题。对于当前的科学防控疫情工作,庄辉院士提出要将科学精神贯穿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要加强科研攻关,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8]。对于未来疫情结束后,要充分鼓励人们以科学精神思考,养成科学思维,多关注科研工作。李兰娟院士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军事人员[9]。总之,公民应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防护监测,树立健康观念,提高家庭防控意识和能力,有意识地培养科学价值观。

三、防谣辟谣是科普在防疫抗疫期间的重要战场

重大公共事件多伴随着谣言,借助新媒体迅速传播的谣言给社会带来诸多困扰,如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社会恐慌、摧毁社会信任体系、降低政府公信力等等。新冠疫情的谣言类型除常见的“阴谋论”、“政府无为论外”,还引发了公众对科技工作者的质疑,这些谣言和质疑一方面打击了一线工作者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分散了科技工作者的精力,阻扰了科学防疫。面对重大公共事件,迅速准确应对谣言是科普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防谣辟谣是科普在防疫抗疫期间的重要战场。原因一是现当前谣言的滋生数量多,传播速度快,譬如1月25日流传的飞机喷洒消毒水、喝酒可杀病毒、双黄连可预防新冠肺炎、科学家为发论文瞒报数据、病毒人造论等,这些谣言大多传播于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短短几小时便铺天盖地,这些谣言看起来都有充分的“证据”,但其实是对某些信息的部分错误解读或是利用真实事件的某一方面数据进行杜撰或篡改。原因二是谣言带来的恶劣影响极大,大量谣言充斥于信息库,导致科学准确的防控信息和方法不能充分的传达给公众。人们一旦被谣言迷惑,则会产生恐慌心理,易造成社会动乱。因此防谣辟谣是科普工作者防疫抗疫的重点战场,要与谣言作斗争,传播科学的信息与方法。

各类人群、团体在防疫抗疫期间应如何进行辟谣防谣,众多知名媒体在新闻文章中均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要继续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增强发布权威性针对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形成多层次持续释放权威信息的格局,引导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10]。人民日报的《别让谣言跑在科学前面》一文提到科普工作者要及时站出来,澄清谣传谬误,普及防疫知识,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11]。人民日报的《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文中提及医务工作者、科学家要及时发声,借助权威专业的渠道,传递准确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和教育公众学会科学地自我保护和帮助他人,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此文还建议公众在面对海量的疫情信息时,要保持理性。转发信息前,也要主动“慢一拍”,细心甄别,小心求证,不要让自己无形中成了谣言的助推者[12]。

四、发挥科普在防疫抗疫中的积极作用

近期要关注返工、返学、以及疫后心理疏导方面的科普
目前是防疫抗疫的关键期,返工返岗已陆续开始,要关注返工过程中的科普。城市地区信息传达较为快捷全面,在返工期间可利用报纸、微信公众号、APP、家庭电视、街道显示屏、社区宣传栏等工具多管齐下,科普返工防疫注意事项;农村地区人员居住分散,科普防疫基础较为薄弱,在返工期间可利用乡村广播、移动音箱、科普大篷车等工具实现科普网格化,动员科协组织和科技志愿者组成疫情排查科普小组,前往复工区域开展科普工作。

各中小学和大学的返学也即将开始,要关注返学过程中的科普。各地科技馆可线上举办科学实验挑战赛和疫情防控科学知识竞答,为中小学生科普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和科学知识;各地科协可制作防疫科普视频,联系学校,为中小学生播放;各出版社出版疫情科普画册,免费发放给中小学生,并提供电子版资源。各地科协联系在家的大学生,组建大学生疫情科普联盟群,联合制作相关疫情科普资料,由大学生向身边亲友科普病毒防护知识,组织大学生加入辟谣团队,为疫情科普助力。

值新年之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疫情结束后的心理调整必不可少,要充分关注疫后心理疏导方面的科普措施。首先要以各种渠道科普正确的心理调适方式,引导公众自我疏导,给内心戴上“口罩”;其次各级科协应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组织院校、医疗、心理学会、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公众进行心理辅导;最后应重点关注湖北地区人民的心理疏导科普,召集专家驰援湖北,设心理辅导义诊、心理辅导网站和心理辅导热线,与湖北各组织团体联动开展心理健康科普。

中期要加强科普辟谣、应急科普等方面的系统建设
近期疫情防控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拐点尚未出现,不能放松防疫抗疫,要不断加强科普辟谣工作,加强建设应急科普机制,推进科学防疫。

创新科普辟谣机制,主要方向有三:一是做好科普辟谣工作,及时通过多种方式鉴定谣言,澄清信息;二是抓紧完善辟谣平台建设,专人负责及时更新信息库,让公众自鉴谣言,同时邀请专家对影响较大的谣言及时做出回应;三是联合相关的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企业共同建立辟谣联盟,面向社会举办科普辟谣短视频征集活动。

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第一,完善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建立权威而强大的应急科普平台,健全应急科普相关的政策法规;第二,在应急管理部门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应急状态下,科普工作委员会负责社会热点科学议题的研判与会商、联络协调在库专家开展应急科普服务供给;第三,加强应急科普热点的侦测和预警,建议在政府舆情管理系统中嵌入类似科普热点的侦测与分析模块;建议在政府舆情管理系统中嵌入类似科普热点的侦测与分析模块;第四,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开展精准科普,推进“科普中国”的网站建设,整理在线科普资源库,构建包括微信、微博、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在线媒介传播矩阵[13]。

3.远期要将科普纳入国家应急响应体系。

将应急科普纳入国家应急响应体系,能够迅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早期的宣传、舆论等问题,推进中期的防谣辟谣和管控,也能为后期的恢复阶段做更好的科普宣教工作和科普战略规划工作。本次疫情反映出国家应急响应体系中应急科普的缺失,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缺少系统的应急科普政策,不利于迅速有效引导舆论、开展科普宣传、联系专家和辟谣防谣。在疫情末期和疫情结束之后,应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将科普作为一种国家应急响应行为,纳入国家应急响应体制,并由高到低分为一到四级,按照应急科普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立详细化标准。将科普纳入国家应急响应体系是结合我国国情的一大举措,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附件:疫情期间相关专家对科普的观点汇编

[1]发挥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EB/OL].人民网,2020-02-12. http://it.people.com.cn/GB/n1/2020/0212/c1009-31582989.html.

[2]王君平.科学防治战胜疫情(人民论坛)[N/OL].人民日报,2020-02-1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2/13/nw.D110000renmrb_20200213_3-04.htm.

[3]罗中云.战“疫”亟须补上公民科学素质短板[N/OL].北京科技报,2020-02-10. https://www.cdstm.cn/knowledge/kpwk/kpx/202002/t20200213_940412.html.

[4]高福.控制疫情高峰要靠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口罩文化”[EB/OL].新浪网,2020-01-26.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708533224_v65d625e802000qbkd.html?from=news&subch=onews.

[5]李拯.城乡一体,抓实抓细疫情防控[N/OL].人民日报,2020-02-17.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2/17/nw.D110000renmrb_20200217_1-05.htm.

[6]科技日报评论员.疫情防控要把科学精神贯彻始终[N/OL].科技日报,2020-02-10.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2/10/content_439682.htm?div=-1

[7]张文宏.硬核医生张文宏,救人科普一条龙[EB/OL].凤凰网,2020-02-10. http://ishare.ifeng.com/c/s/v002hJogM3hpjgfXjWauG1z2Fc9hjNyl9Ek7RKzZaQhOe1k__.

[8]庄辉.庄辉院士:科学防控疫情[EB/OL].人民网,2020-02-12. 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212/c209043-31582553.html.

[9]李兰娟.李兰娟院土说:控制明星天价片酬,树立青少年正确人生导向[EB/OL].搜狐网,2020-02-12. https://www.sohu.com/a/372441732_120448804

[10]黄坤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N/OL].光明日报,2020-02-12(02).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01/nw.D110000gmrb_20200201_3-02.htm.

[11]余清楚.别让谣言跑在科学前面[N/OL].人民日报,2020-01-28.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1/28/nw.D110000renmrb_20200128_7-01.htm.

[12]时言.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创新谈)[N/OL].人民日报,2020-02-10.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2/10/nw.D110000renmrb_20200210_2-19.htm

[13].王明,郑念.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势在必行[EB/OL].中国科普网,2020-02-19. 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7bcfff4cb7945f6a9db2b9847fe75e5.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