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40年:从春联剪纸,到智能手机扫地机器人

从春联、剪纸、灯笼,到北京稻香村、广东腊肠、浙江酱鸭,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扫地机器人,年货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回想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一副手写春联、一窗剪纸、一桌鸡鸭鱼肉和一身新衣裳,就是最好的年货。

年货40年:从春联剪纸,到智能手机扫地机器人

2019-01-31 05: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春联剪纸,到智能手机扫地机器人,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年货变了,年味儿没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生活的脚步)

远在山东滨州农村的宋大爷夫妇,刚刚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快递——两双“洋品牌”运动鞋。这是他们远在北京工作的小儿子提前买好的年货,人还没到,年货已至。

2015年底,首届阿里年货节启动。2018年底,阿里巴巴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春节,阿里年货节5天卖出21亿件商品。各类从电商平台上购买的年货,加入了春运大潮中,与游子一同踏上回乡之路。

近年来,迅速扩张的各大电商平台纷纷瞄准春节,上架了各式各样或传统或新奇的年货。从春联、剪纸、灯笼,到北京稻香村、广东腊肠、浙江酱鸭,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扫地机器人,年货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年货的定义已经悄然改变。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一副手写春联、一窗剪纸、一桌鸡鸭鱼肉和一身新衣裳,就是最好的年货。从山东农村来京工作的宋先生说:“小时候街坊邻里会自己带着纸来我家,让父亲给写春联,求福求寿,求五谷丰登,后来有的人家买了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就写‘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亲手写的春联、亲手熬制的浆糊、亲手剪出的窗花,也是山西人张女士对春节的记忆。“小时候去奶奶家过春节,奶奶家在乡下,每年都是爷爷奶奶亲手熬一锅浆糊,我们小辈一起剪窗花,家里的男丁们则负责爬梯子贴窗花。”

“现在都买印刷的春联,祝福语多种多样,乡亲们也几乎不再找父亲写了,所以现在过年父亲也省事儿了,就给自家写一两副。”宋先生说。

随着爷爷奶奶搬进城里生活,张女士也很多年没再见过奶奶亲手熬制的浆糊了。“现在过年也会大家一起剪剪窗花热闹热闹,但大多数都是从外面买现成的,然后回家自己贴上。”

“以往过年前会跟着母亲一起去赶集,买鸡鸭鱼肉、烟花炮竹。农历逢五有集市,腊月廿八还有一天。为了买到好东西,就得早起,去晚了,就只能挑别人剩下的了。”宋先生说,“后来县城里开了大超市,也慢慢开到村里,赶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虽然母亲现在闲时也会去赶集,但已不像以前那样大包小包的买了,现在想买的东西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宋先生说。

去年腊月廿八,早早回到家的宋先生被母亲拉着一起去集市上转了一圈,“买了点烟花和当天要吃的食材,母亲说年夜饭的食材当天再去超市买。”

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极大丰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年货的种类,却没有改变过年的意义。

宋先生说:“每次问父母想要什么,他们都说不用,家里什么也不缺。每年过年回家之前都要苦恼买什么礼物,现在我想明白了,对父母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儿女的陪伴。”

礼物只是一份心意,最好的年货是陪伴。

徐佩玉

(徐佩玉)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